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期待本应是一束指引方向的光。适度的期待,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为家庭带来希望的曙光。然而,一旦期待过度,便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高期待带来的是强加与控制。就如同新闻中的围棋神童,父亲期待他成为职业棋手,于是有了对输赢结果的执着,让孩子在巨大压力下负重前行。在这种高期待下,孩子的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原本对围棋的热爱,也被恐惧与压力所取代。
01高期待背后的真相:父母的自我投射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本质上是对自己的期待。期待孩子听话,是为了自己能省心;期待孩子前途无量、光宗耀祖,是为了自己有面子;期待孩子有礼貌,是希望别人认可自己教育有方;期待孩子走自己未走过的路,是将理想自我强加于孩子身上。这种期待,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意愿与梦想,让孩子成为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
02高期待下的悲剧:孩子不堪重负
当孩子无法承受父母高期待带来的压力时,悲剧便悄然降临。孩子最怕看到父母失望的眼神,这种失望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前阵子在家长群里,一位妈妈的倾诉让不少人揪心。她家孩子以前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可自从父母总念叨
“再努努力就能考年级前十”,孩子的笑容就越来越少。每次考试后,父母从不问孩子学得累不累、有没有收获,只盯着班级排名表唉声叹气。有次孩子数学没考好,看到妈妈皱着眉翻试卷,嘴里嘟囔着
“怎么这么不争气”,孩子当晚躲在被子里偷偷哭。从那以后,孩子一听到考试就紧张得直冒冷汗,半夜经常被考试失利的噩梦惊醒。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一落千丈,如今连学校都不愿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和任何人交流。03破局之法
1.将期待转化为投入面对期待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把期待转化为投入,便是一种有效的解决之道。比如,期待孩子学习好,那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孩子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每天唠叨和监督孩子。无论孩子考多少分,都给予鼓励与支持,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期待孩子多看书,父母自己可以每天坚持看书,在家里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而不是强硬地要求孩子去做。
当孩子不想做作业时,父母先别着急上火,而是协助孩子看清不同选择需要付出的代价,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例如,和孩子一起探讨早点做作业可以有更多玩耍时间,而晚点做作业可能会影响休息,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走进孩子内心:尊重与聆听的力量想要真正帮助孩子,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感受,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当孩子说
“我不想上学了” 时,父母不要急于讲道理或质问,而是先给予理解,用
“可以啊,你是怎么想的,跟妈妈说说看” 这样的话语开启沟通。
朋友就曾遇到同样的事情,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有一天告诉她不想上学,朋友没有立刻反对,而是允许和耐心倾听。原来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朋友了解情况后,联系老师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孩子也重新找回了上学的快乐。如果朋友当时没有耐心倾听,而是一味指责孩子不懂事,可能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封闭,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先同意孩子的解决方案,再陪孩子一起寻找最优解。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当我们放下高期待的枷锁,用理解和陪伴代替控制,将期待转化为支持,孩子眼中的恐惧会变成对世界的好奇,紧绷的神经会舒展成自信的微笑。当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他们自会沿着内心的光芒,走出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