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恋的本质是依恋关系的断裂。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成年人的亲密关系是童年依恋模式的延续。当伴侣突然退出,被抛弃方会经历类似婴幼儿"分离焦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三个阶段: 1. 抗议阶段:通过情绪崩溃、反复联系试图挽回对方,这与大脑中多巴胺奖励系统被剥夺有关。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失恋时大脑活跃区域与毒瘾发作时高度重合。 2. 绝望阶段:出现失眠、食欲紊乱等躯体化症状,源于皮质醇水平升高导致的应激反应。此时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活动减弱,而杏仁核(恐惧中枢)过度活跃。 3. 疏离阶段:逐渐接受现实,但可能形成"防御性悲观",即通过贬低关系价值来保护自我(心理学称为"酸葡萄机制")。 干预建议: - 利用"消退训练"(Extinction Training)减少条件反射性痛苦,如避免接触共同物品、场所 - 通过叙事疗法重构分手故事,将"被抛弃"转化为"关系自然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