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那年,“我”沉迷于绩点和社团竞争,以为“努力”就是出路。然而现实残酷,考试连连失败,社团压力巨大,身心濒临崩溃。“我”会在图书馆角落抽泣,怀疑自己是天生失败者。直到一次熬夜后晕厥送医,医生警告,“我”才踏上自救路。 拯救自己首先要识别真实需求。运用心理学的“正念觉察”,“我”每天花十分钟写日记记录情绪波动,发现压力源于过度比较,总拿自己跟“校园明星”对标。于是“我”设定务实的短期目标,每天先列任务优先级,只专注听课、作业、运动一小时这三件核心事,舍弃多余的社团角色,生活轻松起来。同时,“我”建立社交安全网,找知心朋友做“倾诉伙伴”,每周分享困境,学会用积极视角看挫折,认识到一次考试低分只是过程,不代表未来失败。 自救的催化剂是自我照顾的仪式。“我”开始规律睡眠,睡前关掉手机,读轻松书帮助入眠,还每天进行二十分钟晨跑,能量奇迹般回升。两个月后,成绩回升,焦虑消散。“我”明白大学不是战场,而是成长的土壤。如今,“我”常提醒学弟妹别等油尽灯枯才醒悟,要早早安排“自我保养日”,比如每月一天只做喜欢的事,这样不仅不影响前途,反而让前行的路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