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可这样引导: 一、共情理解 1. 停下手中事,专注倾听:比如孩子说在学校和同学吵架了,父母放下手机或家务,看着孩子眼睛,认真听他讲冲突经过,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 2. 说出孩子感受:用 “你和同学吵架,心里肯定又委屈又生气吧” 这样的话,精准共情,让孩子知道父母懂他。 二、营造表达氛围 1. 创造安全空间:在家里专门设个 “情绪角落”,摆上孩子喜欢的玩偶、抱枕,孩子有情绪时可在这待着,父母陪他聊聊,让孩子觉得这是能安心释放情绪的地方。 2. 平等交流:蹲下来和孩子平视,像朋友一样交流,比如孩子因考试没考好难过,父母说 “咱一起看看这次考试咋没发挥好,是知识没掌握还是考试时太紧张呀” ,而非居高临下指责。 三、引导认识情绪 1. 借助故事/绘本:给孩子讲《我的情绪小怪兽》这类绘本,通过故事里不同颜色怪兽代表不同情绪,帮孩子分辨开心、难过、愤怒等情绪,明白每种情绪的特点。 2. 生活实例分析:孩子在游乐场没抢到喜欢的玩具车发脾气,父母事后和他说 “刚才没抢到车车,你发脾气是因为生气这种情绪,生气时我们会想跺脚、大声喊,下次可以试试先告诉别人你也想玩呀” ,教孩子识别情绪并思考应对办法。 四、传授调节方法 1. 情绪释放法:教孩子深呼吸,缓慢吸气再慢慢呼出,像闻花香、吹蜡烛那样;或者让孩子把不开心的事画出来、写成日记,把情绪 “倒” 出来。 2. 积极转念法:孩子觉得被老师批评很丢脸,父母引导 “老师批评你,其实是希望你变得更好呀,这说明老师关注你,咱们想想咋改进,让老师看到你的进步” ,帮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调整情绪。 每个孩子情况不同,引导方式也得灵活调整,核心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逐步学会管理情绪 。要是孩子情绪问题持续且严重,比如长期情绪低落、有自伤倾向等,要及时寻求心理人士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