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不是觉得我在嫌弃他?”妈妈的语气里带着懊恼。其实很多父母没意识到,“别人家的孩子”像一面放大镜,会把孩子心里的“我不够好”照得格外清晰。
有个简单的调整或许有用:把“比较”换成“具体看见”。比如不说“你看人家多懂礼貌”,而是观察孩子当下的状态——“刚才你虽然没说话,但给小朋友递了玩具,这也是一种友好呀。”
另一位妈妈分享过她的尝试:每次想夸别人孩子时,先在心里停3秒,问问自己:“我家孩子此刻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她发现,女儿虽然不爱主动打招呼,却会记住每个小朋友的名字;画画不算精致,却总在画里藏满奇思妙想。
孩子对“被爱”的理解很简单:是否被独特地看见。当父母的目光从“别人有的”移向“自己有的”,那些藏在比较背后的期待,会变成更温暖的力量——让孩子知道,他不必成为别人,做自己就值得被爱。
就像小宇后来悄悄对妈妈说的:“其实我也想打招呼,就是有点怕。”原来孩子不是不好,只是在等一个机会,让父母看见他本来的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