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不决者的心声,怎么选都怕错!(一)

远离自我的状态 “到底什么是我想做的事?”所意指的,是一种“远离自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我们其实不太能够感受到一个明确的“我”的存在。 想像另外一个情境:此时你特别想要做某件事,例如特别想吃某件东西,特别想看个剧、出个门,等等。在这个情境中,你会清楚地意识到“我”的感受,你能够感知到自我的存在。 这种“意识到自我是存在的”,就是一种作为主体的“我”的感受。而在这些“犹豫不决者的心声”中,我们是看不到一个明确的“我”的意识存在的。他们用理性分析自我、辨认好坏,唯独缺席了作为“我”的一种明确的、强烈的、直觉式的感受。 这种感受不到主体“我”存在的状态,就是我所说的“远离自我”的状态。犹豫不决者,是一群远离了自我的人——我不知道“我”的感受,我在揣测“我”的想法。远离自我的状态,让“坚持自我”成为一种不可能。青年人的迷茫,正在于不知道“自我”是谁。 远离自我,往往也是自我分化程度低的表现。自我分化程度指的就是一个人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感,能否意识到哪些是自己的情绪感受、哪些是别人的情绪感受;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他人的想法。 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意识不到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人、中间有明确的边界存在。他们容易因为他人的肯定而高兴、因为他人的否定而恐惧。当他人向他们灌输期待或者评价的时候,他们容易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想法,也会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 而自我分化程度高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始终是“两个人”。他们经常能够感知到“我”的存在,明确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他们较少追求或畏惧他人的评价,从而能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自己想做的。 自我分化水平,取决于两件事。 1.你的家庭环境,如果你的家庭从小尊重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会更容易成为一个分化水平高的个体。如果你的家人和你之间的相处不够尊重你的独立性,或者你父母本身就不是分化水平高的人,你更难发展出高水平的自我分化程度。但这不意味着你无力改变,长期来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能力为自己做出选择的人,你需要和家庭尝试建立边界,学着对你的父母说不,甚至反过来教育和影响他们成为更独立的人。 2.你与自身的关系。你是否足够努力去建立与自身的紧密联系?是否经常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想法?能否分辨自己的情绪和理性?这件事也需要你不断去尝试和练习——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是一种可提升的技能。冥想,是其中一条路径。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当他在试图做一些至关重要的重大人生决定时,他会像一头扎入游泳池一样不假思索。他说这个话的意思是,我们的直觉其实知道得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多—我们当然知道,所有与“我”有关的答案都深藏于“我”之中。(下集)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