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对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的启示。它重新定义了自卑感为成长动力,提倡目的论以相信个人可改变。文章强调,所有烦恼源于人际关系,解决之道在于“向内求”,自我接纳。核心方法是课题分离,明确责任边界;建立平等横向关系,视他人为伙伴;以及通过贡献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本文核心观点:自卑感是成长动力,而非负面情绪。阿德勒的目的论强调人能主动改变,不被过去束缚。所有烦恼源于人际关系,解决之道在于向内求,自我接纳。关键方法是课题分离,明确责任边界;建立平等横向关系;视他人为伙伴;并通过贡献获得归属感,实现自我价值。 你是否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你是否在人群中无法敞亮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以至于心跳加速,甚至有些胆怯?你是否无法面对自己的缺点?初为Leader 的你,是否挣扎着如何处理好自己与团队的关系?我们如何过好这一生?我们如何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我们如何与小孩、家人、朋友、领导和谐相处? 这几年,在不忙的时光里,这些问题总会闪现出脑海中,也曾翻过很多书,儒释道、西方哲学等都或多或少翻阅过一些,也了解了一些人生道理,但似乎对上面这些问题,并没有满意的解答。直到上个月在思考团队管理时,我想起很多前遇到的概念——课题分离,短暂的与AI 交流后,我决定去读一读那本2017,2018 年爆火的书《被讨厌的勇气》。 阅读的时候,我也去小红书上翻阅了其他的说法,大部分的评价都觉得是心灵鸡汤。为了表达我对这本的实用?还是其他?我暂时没有想清楚。我想从心灵鸡汤说起。 什么是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通常是指那些通过简短的故事、格言或立志语言来传递积极情绪、安慰或人生哲理的文本或观点。比如只要你足够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 话可能说的是没有问题,也是对的,那似乎看起来没有实操性?也就是How?我们大多数人当问出一个问题后,其实是希望你能给出,我该怎么做?1,2,3,4 一步一步的。而书上说的鸡汤我们都能懂,正如那句“学了一堆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主要还是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一套逻辑适合我们每个人。) 所以,简单讲,心灵鸡汤就是那些无具体实操逻辑的、乐观积极地情感抚慰的观点或话语。有点PPT 架构师的感觉(无法落地)。 根据网上对这本书的评论,就是说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不可落地,无法实操。阿德勒本人也说,的确如此,有一些难度,因为他的观点,不是主流社会观点,他的观点是个动态观点,而非静态的模版框架,每个人往上套就行了,不是这样的。这就是难点。我也很困扰。但我还是想尝试去讲讲我学到的东西。 准确理解一些人格特质的词汇 第一个词是自卑感 ,可以先暂停下来想想你认为什么是自卑感? 自卑感是一种暂时性的、情境性相关的自我评价低,源于个人在某些方面与他人比较后感到的不足,它是人类普遍体验到的正常情绪,它不是病态,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物。 看到这个概念的我,首先是反直觉的,我这些年来,一直以为自卑是不好的,就像我接受到其他词一样,气愤是不好的、哭是不好的等等类似,似乎是表达悲观情绪的词,从更高维度去看,它们不过是你我的不同情绪、感受,没有好坏,都是一样的,哭就哭,允许哭,笑也要开怀笑,自卑是好事,说明自己还期望进步。 第二个词是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一种深层的、持续性的自我否定信念,个体长期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属于心理问题的一种。 与自卑感对比下,差异在于程度,后者程度更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了。前者更像小满的感觉,将满未满、恰到好处的状态。那这个状态是需要被度量吗?不好意思,如果我们这么想,可能就会陷入理性科学的陷阱,我们自己感受。 第三个词是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就是虚假的优越感,是指个体通过夸大自己的重要性、能力或地位来掩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这一概念由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他认为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补偿表现——即一个人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不足,转而用“我比别人强”的信念来保护自尊。 说这三个词,是因为它们的确对我产生了触动,有种曾经我以为坚定不移相信的概念,它竟然是不对的,我曾经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它们刷新了我的体验。 这些年,通过做事,我慢慢发现,很多东西或者概念,它不能用一个简单的词去表达,我们需要掰开了,揉碎了,我们大家需要细节化,才能感同身受。 心灵创伤、原因论、目的论 心灵创伤是什么? 心灵创伤是指个体因经历或目睹超出正常承受范围的伤害性事件,导致心理、情绪或神经生理层面的持久性负面影响。这种伤害可能来自单次重大事件(如灾难、暴力),也可能源于长期累积的压力(如虐待、忽视)。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有一些心灵创伤。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是不自信的,我是自卑的,当和别人聊起时,我会说,可能大概念是受小时候家庭环境影响,以至于现在这样。我也相信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对自己类似情况的解释。 但我正在从中走出来,比如我会慢慢地变的自信,那么我做了什么呢?读书、健身(保持良好身材)、持续做对事情等等,我发现我改变了我自己。所以我承认过去的创伤对我有影响,但是我相信这些创伤不会决定我未来。这或许就是我对过去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当我读这本书时,阿德勒早在两百年前就总结出来了。 说两个论,原因论和目的论。 原因论:由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等传统精神分析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是由过去的创伤(如童年阴影、性压抑)所决定的,强调“过去决定现在”。例如,一个人害怕社交,可能被归因于童年被嘲笑或被忽视的经历。 目的论:由阿德勒提出,阿德勒反对这种宿命论,他认为人并非被动承受过去的“受害者”,而是主动选择如何解释过去,并以此服务于当前的目的。例如,一个人声称“因为童年被嘲笑,所以现在不敢社交”,实际上可能是为了“避免被他人拒绝”这一目的,而选择将过去的经历作为借口。读到这两个论,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很明显我非常赞同目的论,因为我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不会被过去牵绊。 但是我为什么会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呢? 思考中,我又找到了阿德勒提出的另一词,追求优越性追求优越性:人类天生具有向上发展的动力,希望克服不足、实现目标、提升自我价值。健康的优越性追求表现为积极成长,而不健康的追求则可能演变成优越情结或病态竞争。 而追求优越性,正好与自卑感是互补的,所以就会变成,因为我过去经常与同学、朋友、同事、亲戚比较(自卑感),我期望在某些方面要优秀些(追求优越性),我有自己的目标,然后又正好持续做对了一些事情,所以我改变了。 为了细化我学到的阿德勒理论,我想结合自己并细化我的理解:1. 相信自己可改变;2. 前期可以适当的与别人比较;3. 定小目标,成事;4. 持续循环迭代 好了,写了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忙,那么你是相信原因论还是目的论呢? 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 和谐相处是什么意思? 和谐相处是说我们与自己、与他人或者是周边的环境,保持是一种平衡、理解、互相尊重的状态,同时能够持续顺畅运行,并且能带来积极感受的方式。 比如与自己能接受自己大声欢笑,也能接受自己痛哭流涕。比如与同事能平等对话,即使是在产生冲突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平等、相互尊重。比如与小朋友能耐心等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强制,不强迫他们去做一些事情。 回想我们自己,在大多数时候还是处于不和谐相处的状态,那么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阿德勒是怎么理解的? 阿德勒说人所有的烦恼/问题都源于人际关系,像幸福是什么?自由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等等此类,都不高于人际关系。 解释下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指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和互动,这些他人关系涵盖了家庭、朋友、社区等更广泛的社会网络,甚至包括宇宙以及生物等的一切的一切。我简单理解就是自己与身边一切的联系。 因为我们与身边的一切无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相处,所以我们会有很多烦恼。 读到此,你是否相信这个玄乎结论? 正是因为此,所以我们会对自我否定,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优点,看到的都是缺点,自我评价低,慢慢产生自卑心理,讨厌自己。 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比较,因为期望寻求他人的认可,因为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因为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因为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是这样吗?我是感同身受的。 那又是为什么呢?从认知科学看,因为多巴胺,它与奖励、动机和欲望有关,它增强了我们对那些表扬行为的渴望和追求的动力,也就是别人对自己的好评价等,而这些都是向外求。 如何做呢?答案就是 向内求, 阿德勒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即否定认可欲求,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阿德勒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拒绝赏罚教育(如果做了的恰当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 自我接纳:接纳普通的勇气,不必成为特别的存在,平凡本身就有价值。 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 我也曾经试过,如果我不理睬你(让你烦的人或事),我就不会有烦恼。这样的想法,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或许你也可以看看阿德勒是如何从更大的维度去理解这件事。他说:“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同样的如果只有一个人,那么很多概念就不会存在,比如快乐,伤心等等”。所以“如果能够一个人生存在宇宙中或者躲避一些事,那么就不会再有烦恼”。这种观点根本就不可能成立。 回想下过往的事,是不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躲过了这次下次还会遇到,其实我只是在逃避问题。(解释下就是,你可以不理睬一两个让你不爽的人,但不可能不理睬所有让你不爽的人。) 直面问题——和谐相处,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也就是阿德勒说的人生需要直面的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工作课题这里的工作不是指在企业上班之类狭义上的工作;无论什么种类的工作,都不可能只有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的;比如软件研发,比如销售。 朋友课题是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爱的课题恋爱关系与家人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 阿德勒抽象总结出这个三大课题/问题,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理解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我们其实也可以发自内心的问问自己,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社会中,自己其实都是想做点什么的,为他人提供帮忙,只是社会草台班,领导草台班,一再打击自己,最后就是躺平。阿德勒称这为人类追求优越性,他认为我们人类天生具有向上发展的动力,希望克服不足、实现目标、提升自我价值。 好了,知道了三大课题,现在就是看怎么解决三大课题,从而从三大课题中实现追求优越性。 人人都是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从竞争视角,转化为协作视角,我们是个独立的个人,我们需要Team work。 人人平等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需要保持横向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纵向关系,当别人提供不合理的需求时,就应该正面拒绝。包括我们与孩子的关系。 课题分离(保持合理的边界)课题分离,首先是谁的课题,谁自己承担责任。 群体中寻找归属感作为个人:我们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群体中去才可能够得到,你我都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们要时刻思考,我能给这个共同体带来什么?这就是参与和融入。 作为Leader:我们需要为团队提供归属感群体里做有意义的事,提供贡献,自我产生价值感最后,再补充下课题分离,它不是放任不管,比如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一味地放任不管,而是要随着准备给于帮忙,但绝不会妄加干涉。再比如Team Leader,团队成员完成不了任务,就开了?当然不是,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为他们提供框架层面的建议,让他们自己找到最终的方案,获得价值感。 阿德勒的逻辑是: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