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让男人管孩子

一、先停一停:别让“指责”变成亲子关系的墙 很多妈妈发现丈夫不管孩子时,第一反应是指责:“你就不能管管孩子吗?”“当爸的怎么一点责任心都没有?”但指责往往会引发对抗——他可能嘴上应着,行动上却更敷衍,甚至干脆躲得更远。 先试着换个视角:他真的是“不想管”吗?或许是“不会管”。比如孩子哭闹时,他不知道怎么安抚,怕弄巧成拙;或者工作压力大,回家后想通过刷手机“回血”,没意识到自己的缺席对孩子的影响。也可能是你们对“管孩子”的定义不同:你觉得陪写作业、洗澡是必须的,他却认为偶尔带娃玩游戏就是参与。 第一步:放下评判,观察具体行为 拿个小本子(或手机备忘录)记录:他一周内主动陪孩子的次数、时长、具体做了什么?是完全缺席,还是只在轻松的环节(如玩游戏)参与?有没有被你安排后才行动的情况? 记录的目的不是“抓把柄”,而是帮你理清问题:他是“不愿做”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是“没精力”还是“没意识到重要性”? 二、用“具体指令”代替“抽象要求” “你多管管孩子”这句话,对很多男人来说等于“废话”——他不知道“管”的标准是什么,也怕做错了被你骂。比如你让他“陪孩子写作业”,他可能觉得坐在旁边玩手机就是“陪”,而你期待的是检查作业、讲解错题。 关键技巧:把任务拆成“傻瓜式步骤” 不说“你带娃洗漱”,而是:“今晚你负责让孩子刷牙——记得挤好牙膏,监督他刷够2分钟,刷完后帮他把水杯放好。” 不说“周末陪孩子玩”,而是:“周六上午9点,你带孩子去小区游乐场,玩1小时就行,回来时顺便买袋他爱吃的小饼干。” 为什么有用? 男人的大脑更擅长处理“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任务。你把要求拆得越细,他越容易执行;执行成功后,他会获得成就感,下次更愿意主动做。 注意:一开始他可能做得不完美(比如没让孩子刷够时间),别急着批评,说一句“今天比上次进步了,下次再坚持1分钟就更好啦”,比指责更能激发积极性。 三、用“正向反馈”强化他的付出 很多妈妈会陷入一个误区:丈夫做了该做的事,觉得“这是他应尽的责任,没必要夸”;但他没做到时,却忍不住抱怨。久而久之,他会觉得“反正做不做都要被说,不如不做”。 心理学原理:人会重复被肯定的行为 哪怕他只做了一件小事,比如给孩子冲了杯奶,也要及时回应。回应的公式是:具体行为+你的感受+对孩子的影响。 比如:“刚才你主动给孩子冲奶,我觉得轻松多了(你的感受),你看孩子拿到奶时笑得多开心,他肯定觉得爸爸很疼他(对孩子的影响)。” 再比如:“你昨天陪孩子拼积木,他今天早上还跟我说‘爸爸拼的机器人最酷’,你看他多崇拜你(对孩子的影响),我听了都觉得特别暖(你的感受)。” 避免踩坑:别加“但是” 错误示范:“你今天陪孩子玩得不错,但是他后来哭了你都不知道哄,还是不行。”——前面的肯定全白费,他只会记住你的否定。 正确做法:先夸完,过一会儿(比如睡前聊天时)再提建议:“下次孩子哭的时候,你试试抱他起来说‘爸爸在’,他可能会好得快一点,你要不要试试?” 四、用“孩子的需求”拉他入局 男人对“父亲”身份的感知,往往不如女人对“母亲”身份那么强烈。但几乎所有爸爸,内心都希望孩子认可自己。你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孩子成为“纽带”。 具体方法: 1. 在孩子面前“搭梯子” 孩子吵着要讲故事时,你可以说:“爸爸讲的《奥特曼》故事最精彩了,让爸爸来讲好不好?”(哪怕他之前从没讲过,也要给孩子和他“洗脑”) 孩子做完手工后,引导他:“把这个送给爸爸吧,爸爸肯定会很开心的,他昨天还说想你了呢。” 2. 让孩子“下达任务” 教孩子说:“爸爸,你明天陪我去公园放风筝好不好?老师说爸爸放风筝最厉害了。” 孩子的请求,比你的命令更难拒绝。他完成后,孩子的欢呼和拥抱,会比你的夸奖更有冲击力。 3. 制造“父子/父女专属时光” 找一件只有他能做到的事,比如:“爸爸会修玩具车,你让爸爸教教你怎么修。”“爸爸知道很多恐龙的知识,你去问问爸爸霸王龙有多高。” 当他发现“孩子需要我”,而不是“老婆逼我”时,主动性会大大提升。 五、处理“拒不合作”的情况 如果他明确拒绝参与,甚至说“带孩子就是女人的事”,别急着吵架,先冷静问一句:“你觉得带孩子是我的事,是因为工作太忙,还是觉得自己做不好?” 如果他说“工作累”,可以商量:“那我们分工,你负责周末上午2小时,其他时间我来,这样你也能休息,行不行?”(用“分工”代替“你应该”) 如果他说“不会做”,可以说:“我刚开始也不会,我们一起学。比如今晚你看我怎么给孩子洗澡,明天你来试试,我在旁边看着,错了我提醒你。” 如果他纯粹是“懒”或“观念陈旧”,可以适当“亮底牌”:“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你现在不参与,以后他跟你不亲,你别后悔。”(语气要平静,别激动) 底线思维: 如果他长期完全缺席,且沟通无效,你要做的不是逼他改变,而是保护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比如: - 减少对他的期待,把精力放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避免内耗; - 借助外部力量,比如让爷爷、外公多参与,或请靠谱的朋友帮忙; - 经济允许的话,花钱请钟点工分担家务,让自己喘口气。 你要明白:一个不愿付出的人,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改变,但你的情绪和孩子的成长,不能被他的缺席毁掉。 六、最后提醒:改变需要时间 别期待他一夜之间变成“超级奶爸”。从完全缺席到主动参与,可能需要3个月、半年甚至更久。过程中会有反复:他可能某天做得很好,第二天又打回原形。这时候别气馁,也别骂他“三分钟热度”,而是说:“昨天你陪孩子玩的时候,他特别开心,我也觉得很幸福,要是能经常这样就好了。” 记住:你要的不是“赢”了他,而是让孩子能在完整的父爱母爱中长大。哪怕他每天只参与10分钟,只要是主动的、用心的,就是进步。慢慢来,比急着“改造”他更重要。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