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愿意听,关键在“沟通姿态”而非“说服技巧”。试试这几个方法: 1. 蹲下来说话 和孩子保持平视,减少身高带来的压迫感。比如提醒孩子收拾玩具时,蹲下来指着散落在地的积木说:“这些积木好像在找自己的家呢,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去好不好?”平等的姿态会让孩子更易接纳。 2. 用“选择”代替“命令” 孩子反感被控制,给选项能保留自主感。比如不想让孩子看电视,不说“不许看了”,而是问:“你想现在关掉电视搭城堡,还是再看5分钟后读绘本?”二选一的设计,既守住规则又给了孩子掌控感。 3. 描述事实+表达感受,而非评判 指责会引发对抗,客观描述更易让孩子反思。比如孩子打翻牛奶时,不说“你怎么这么笨”,而是说“牛奶洒在桌子上了(事实),清理起来需要时间,妈妈有点着急(感受),我们一起拿抹布擦干净吧(行动)”。 4. 先接情绪,再讲道理 孩子哭闹时,道理听不进。先共情:“玩具被抢走了,你一定很生气吧(接纳情绪)”,等孩子平静后再引导:“下次可以试着说‘请还给我’,我们也可以想别的办法”。情绪被看见,孩子才会愿意听后续引导。 5. 用孩子的视角说事儿 把要求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好处。比如催孩子穿外套,不说“快穿,不然会感冒”,而是说“穿上外套,我们就能在楼下玩滑梯时跑更快啦”。关联孩子的兴趣点,指令会更有吸引力。 孩子“听不听话”,藏在家长说话的语气、角度和是否真正看见他们的需求里。平等沟通,比强硬命令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