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自我期待不是“躺平”,而是摆脱“必须完美”的执念,用更灵活的态度面对自己。可以试试这些具体方法: 1. 把“绝对化要求”换成“可能性思维” - 警惕脑子里的“应该”“必须”(比如“我必须考第一”“这件事一定要做到无可挑剔”),换成“可以试试”“尽力就好”。 - 比如:“我应该让所有人都满意” → “我能满足部分人的期待就不错了,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 2. 用“具体事实”替代“抽象标准” - 自我期待太高时,往往是用模糊的“优秀”“成功”来要求自己。试着把标准落地,问问自己:“这个期待真的合理吗?” - 比如想“我要成为厉害的设计师”,不如换成“我这周能独立完成一个简单的设计方案就好”,用小目标替代遥不可及的幻想。 3. 允许自己“阶段性不够好” - 告诉自己:“成长是循序渐进的,现在做不好不代表永远做不好。” 就像学走路会摔跤,刚开始做一件事必然有笨拙的阶段。 - 比如学乐器时总弹错,不用急着否定自己,接受“现阶段就是会出错”,专注练习比苛责更有用。 4. 观察“期待的来源”,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 - 很多高期待其实是外界灌输的(比如父母的期望、社会对“成功”的定义)。问问自己:“这个期待是我真心想要的,还是为了迎合别人?” - 比如“必须进大厂”,可能是因为别人觉得体面,但如果自己更想做自由职业,就不必被这个期待绑架。 5. 记录“不达标也没关系”的时刻 - 每天花2分钟回忆:今天有没有哪件事没达到预期,但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比如“今天没完成健身计划,但休息好了也不错”) - 积累这些瞬间,会慢慢发现:偶尔“不达标”并不会毁掉生活,反而能减少紧绷感。 降低期待的本质,是承认“我是普通人,有局限也有弱点”,但这不妨碍我认真生活。刚开始可能会有点不习惯,甚至觉得“是不是对自己太松了”,但慢慢会发现,这种松弛反而能让你更专注于做事本身,减少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