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最近参加了一个企业家酒会,名片发出去三十多张,却没收到一个回头电话。”他的语气里带着挫败,“难道我的‘向上社交’方式错了?” 这个28岁的互联网公司职员,手机里存着二十多个“高端人脉群”,周末不是在行业峰会的会场徘徊,就是在付费社群里刷着存在感。“我妈总说,‘人要往高处走’,身边的朋友都在巴结领导、认识大佬,我不跟上,就会被淘汰。” “向上社交”这个词,正在年轻群体中流行。它像一把悬在头顶的标尺,衡量着一个人的社交价值。但在咨询室里,那些追逐“向上社交”的来访者,眼底往往藏着同样的焦虑:我是否足够优秀?我会不会被落在后面? 一、“向上”的执念:是渴望成长,还是恐惧落后? 小林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一张与某行业大佬的合影。照片里的他微微前倾身体,笑容带着刻意的讨好,大佬则目视前方,表情疏离。“那天为了拍这张照,我等了两个小时,端着酒杯的手都酸了。”他滑动屏幕,语气里有掩饰不住的疲惫,“可发了朋友圈之后,除了几个点赞,什么用都没有。” 这让我想起另一位来访者张女士。作为初创公司创始人,她每年花十几万参加商学院课程,通讯录里躺着几百个“CEO”“创始人”的联系方式。“但真遇到融资难题时,能打通电话的,还是那几个创业初期就认识的朋友。”她苦笑,“那些所谓的‘高端人脉’,连我的公司是做什么的都记不住。” 深入交谈后会发现,很多人对“向上社交”的执着,本质是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小林从小活在“邻居家孩子”的阴影里,父母总拿他和“考上名校”“进了国企”的亲戚比较;张女士创业前被前老板否定“不是做管理的料”,于是拼命想证明自己“配得上更高的圈子”。 他们追逐的不是“向上”的成长,而是用别人的光环来填补内心的自卑。就像一个永远在充气的气球,看似饱满,实则脆弱——一旦得不到回应,就会瞬间瘪下去。 二、社交的本质:是“攀附”,还是“价值交换”? 第五次咨询时,小林带来一个变化:他退出了三个付费社群,却在公司内部组织了一个技术分享小组。“上周我把自己做的项目复盘整理成文档,在小组里分享,没想到研发总监主动加了我微信,说想聊聊细节。”他的眼睛亮了,“以前总想着巴结领导,现在发现,他其实更在意我能提供什么。” 这正是“向上社交”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把社交当成单方面的“索取”,而非双向的“价值交换”。就像经济学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社交的本质是“你有什么”与“我需要什么”的匹配。那些真正能进入更高圈层的人,往往不是靠“巴结”,而是靠“被需要”。 曾有位做设计的来访者分享过经历:她参加行业论坛时,没有急着给大咖递名片,而是认真记下对方演讲中提到的“设计痛点”。回去后花一周时间做了套解决方案,通过主办方转交给对方。三个月后,对方主动联系她,提出合作——这不是“向上社交”的成功,而是“价值输出”的必然。 当然,这里的“价值”并非只指功利性的能力。真诚的倾听、独特的视角、稳定的情绪,都是稀缺的社交价值。就像咨询室里常说的:“你不必成为太阳,但至少要做一盏灯,能为别人照亮某个角落。” 三、“向上”之外:看见身边的“平视社交” 小林曾在咨询中列过一个“人脉清单”,把联系人分为“可利用”“暂时无用”“需维持”三个等级。当被问及“有没有人是你单纯想聊天的”,他沉默了很久,“好像……没有。” 这种“工具化”的社交模式,往往会让人陷入更深的孤独。就像张女士,通讯录里的“大佬”越来越多,却连个能吐槽创业压力的人都找不到。“他们只会问‘公司估值多少’‘什么时候融资’,没人关心我昨晚有没有睡好。” 其实,真正支撑我们走过人生低谷的,往往不是那些“高处的人”,而是身边的“平视者”——是加班时给你带咖啡的同事,是失意时愿意听你哭的朋友,是能和你毫无顾忌讨论“幼稚问题”的伙伴。这些关系没有“向上”的压力,却能提供最珍贵的情感支撑。 我曾给小林布置过一个作业:每周找一个“非功利性”的社交场景,比如和小区保安聊聊天气,和楼下花店老板说说最近的烦心事。三周后他反馈:“以前觉得这些人‘没用’,但上周我失恋,是花店阿姨给我包了一束向日葵,说‘男孩子也要向阳而生’,比那些‘大佬’的客套话暖心多了。” 四、真正的“向上”: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咨询进行到第三个月,小林的西装换成了舒适的卫衣,手机里的“高端群”只剩下两个。“我把省下来的时间报了个编程班,最近做的项目被公司当成案例了。”他笑着说,“前几天那个研发总监主动约我吃饭,说想聊聊新功能开发,这种感觉比‘求着合影’踏实多了。” 这或许就是“向上社交”的真相:所谓“高处”,从来不是某个圈层的门槛,而是你自身能力与格局的高度。就像爬山,当你只顾着抬头看山顶的人,很容易脚下踩空;但当你专注走好每一步,自然会在某个转角,遇见和你并肩同行的人。 最后一次咨询结束时,小林说他删掉了手机里那张“讨好式合影”。“现在觉得,真正的‘向上’,不是挤进别人的圈子,而是让自己成为值得被别人看见的人。” 使用声音中没有了最初的焦虑,多了几分从容。或许我们终会明白:社交的意义,从来不是“向上”或“向下”,而是在所有关系里,都能看见真实的自己——不卑微,不傲慢,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