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他人情绪影响怎么办?

如果情绪并无好坏之分,那在关系中受气,被别人的情绪影响到是怎么回事 原创 子昂龙 努力成为学习课代表 2025年07月03日 22:08 江苏 14人 我能感受到你在亲密关系中那种微妙的委屈感——明明知道情绪不该被贴上好坏的标签,可当伴侣生气时,胸口那种闷闷的、像被无形的手攥紧的“受气感”却真实得无法忽视。这种矛盾很常见,也让我心疼。情绪本身确实没有道德属性,但它的能量场却会真实地冲击关系中的每个人,如同无形的风,虽无形状却能撼动枝叶。 萨提亚模式恰恰擅长帮我们看清这种情绪能量如何在关系中流动,以及如何在这种冲击中站稳自己的脚跟。在萨提亚模式中,情绪不被视为“问题”本身,而是重要的内在信息和沟通的信号。当伴侣生气时,你感到不舒服甚至“受气”,萨提亚模式会引导我们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1. 关注“冰山”之下: 伴侣的冰山: 伴侣的“生气”(行为)只是冰山水面上可见的一角。水面之下隐藏着ta的感受(愤怒之下可能还有受伤、恐惧、失望、无助)、观点(ta对事件的理解和信念)、期待(对关系、对你、对自己的期待)、渴望(普遍的人类渴望:被爱、被尊重、被理解、有价值、安全等),以及更深层的自我(自我价值感)。 你的冰山: 你的“不舒服”和“受气感”(行为反应)同样是你冰山的可见部分。水面之下是你的感受(可能是委屈、困惑、焦虑、恐惧、无力感)、观点(例如:“Ta不应该这样对我发脾气”、“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冲突很可怕”)、期待(期待伴侣平静沟通、期待被公平对待、期待关系和谐)、渴望(同样渴望被爱、被尊重、安全、有价值),以及你的自我价值感(伴侣的愤怒是否触动了你“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的深层信念?)。2. 沟通姿态的互动:萨提亚提出了几种在压力下常见的、不够一致的沟通姿态: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 伴侣的生气,很可能表现为指责姿态(攻击对方,抬高自己,保护脆弱自我)。当你感到“受气”时,你的反应可能倾向于: 讨好姿态: 立刻感到是自己不好,想要息事宁人,压抑自己的不舒服去迎合对方(“都是我的错,你别生气了”),内心却充满委屈。 指责姿态(反击): 感到被攻击后,立刻反击回去(“你凭什么对我发火?你自己才XXX呢!”),把“受气”转化为愤怒输出。 超理智姿态: 试图用道理分析,回避情感(“理论上讲,你不应该为这件事生气,因为…”),内心可能感到疏离和无力。 打岔姿态: 试图转移话题或逃离现场(“好了好了,别说这个了,晚上吃什么?”),避免直面冲突,但不安感仍在。这些姿态都是为了在感受到压力(伴侣的愤怒)时,保护自己内心的脆弱(自我价值感)。你的“受气感”正是这种保护机制启动的信号。3. 自我价值感是关键:萨提亚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人际互动的核心。当伴侣生气时,无论ta是指责还是其他姿态,其本质可能是ta的自我价值感受到了威胁(感到不被尊重、不被爱、不被重视),于是通过“生气”来试图找回控制感或表达痛苦。 而你的“不舒服”和“受气感”,同样反映了你的自我价值感在这一刻受到了挑战。你可能在潜意识中解读为:“Ta这样对我,是不是说明我不够好/不值得被温柔对待?” 或者 “这种冲突场面让我觉得自己很失败/无力处理关系问题。” 伴侣的情绪(尤其是负面的)像一面镜子,有时会照出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怀疑。4. 情境的影响:萨提亚强调在“自我”、“他人”、“情境”三者中取得平衡。伴侣生气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具体事件、环境、双方状态等)。这个情境本身也会影响双方的情绪反应和解读。举例说明:事件: 伴侣精心准备了晚餐,你因为工作加班,回家晚了近两小时,且忘记提前告知。伴侣非常生气,板着脸说:“你还知道回来啊?饭都凉透了!心里到底有没有这个家?”你的感受: 你感到非常不舒服,很“受气”。你也很累,觉得不被体谅,甚至有点委屈(“我又不是故意的,工作那么忙”)。萨提亚模式解读:1. 伴侣的冰山: 行为: 生气、指责(言语)。 感受: 愤怒(表面)、失望、伤心、担心(怕你出事)、不被重视、孤独(等待的煎熬)。 观点: “如果心里有家,就应该记得告知”、“我的付出没有被看见和珍惜”、“Ta不尊重我的时间和心意”。 期待: 希望你准时或提前告知、希望自己的付出被感激、希望被重视和考虑。 渴望: 被爱、被重视、被尊重、安全感(关系稳定)、价值感(我的付出有意义)。 自我: 此刻的愤怒可能掩盖了“我是否不重要?”的自我价值怀疑。2. 你的冰山: 行为: 沉默/辩解/道歉但内心委屈(可能表现为讨好、指责或超理智)。 感受: “受气”、委屈、疲惫、内疚、可能还有点生气(觉得对方不体谅)、焦虑(怕冲突升级)。 观点: “我不是故意的,工作太忙忘了”、“Ta反应过度了”、“回家晚点不是什么大事”、“我应该被理解”。 期待: 期待伴侣能理解工作的压力、期待回家是温暖的港湾而不是冲突、期待被包容。 渴望: 被理解、被接纳、被爱、安全(家庭和睦)、价值感(工作价值被认可)。 自我: “受气感”可能触动了“我是不是让Ta失望了?”、“我是不是做不好伴侣?”的自我怀疑,或者“Ta这样指责我,是对我整个人的否定吗?”的受伤感。3. 沟通姿态互动: 伴侣明显使用了指责姿态(攻击你,抬高自己的付出)。 你感到“受气”,如果: 你马上道歉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下次一定记得”(讨好姿态),内心却积累委屈和不平。 你回击:“我加班累死累活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你做顿饭了不起啊?”(指责姿态),冲突升级。 你冷静分析:“根据交通状况和我的工作量,延迟是合理的。你生气并不能改变事实”(超理智姿态),对方觉得你冷漠。 你说:“哎呀,饭凉了热热就行嘛。今天公司有个事特别搞笑…”(打岔姿态),问题没解决,对方更觉不被重视。4. 情境: 加班、疲劳、等待的时长、食物凉掉、可能之前有过类似情况等,都放大了双方的情绪反应。5. 自我价值感: 伴侣的指责触动了ta自己“我的付出是否被珍视/我是否重要”的价值感议题,同时也触动了你“我是否是个合格的伴侣/我的辛苦是否被看见”的价值感议题。用萨提亚模式应对“受气感”的思路:1. 觉察自己的冰山: 当“受气感”升起,暂停自动化反应(讨好、指责等)。问问自己: 我此刻的感受是什么?(委屈?愤怒?害怕?) 我内心的观点是什么?(我如何看待这件事和对方的行为?) 我有什么期待?(对伴侣、对情境、对自己?) 我深层的渴望是什么?(想被怎样对待?需要什么?) 对方的言行触动了我关于自我价值的什么想法?(是否勾起了旧伤?)2. 尝试解读对方的冰山(带着好奇心而非评判): Ta生气背后,可能有哪些未被表达的感受(受伤、失望、害怕)? Ta的观点和期待可能是什么? Ta未被满足的渴望是什么? Ta的愤怒是否反映了ta自我价值感的脆弱?3. 管理自己的反应,转向“一致性”沟通: 萨提亚倡导一致性沟通——同时关注自我、他人、情境,真诚地表达。 承认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看到你这么生气,我感到有些委屈和压力(自我感受),我也很累(情境),但我理解你等这么久肯定很不舒服(看到他人)。” 表达对对方的理解(非认同行为): “我忘了提前告诉你,让你等了这么久,饭也凉了,你肯定觉得自己的心意被忽略了,感到失望甚至不被重视,是吗?(尝试解读对方冰山下的感受和渴望)” 陈述事实(情境): “今天确实临时有个紧急任务,忙得焦头烂额,就忘了看时间通知你。” 表达自己的需求/请求: “我需要被理解工作的压力(自我渴望),也希望我们能好好沟通(情境需求)。下次如果我再加班,我们能不能约定一个方式,比如我尽量提前一小时预估并告诉你?(提出建设性方案,平衡三者)” 保持对自我价值的确认: 在内心告诉自己:“Ta的愤怒是Ta表达痛苦的方式,虽然让我不舒服,但这不意味着我整个人没有价值或不被爱。我有我的局限(忘记通知),但这不代表我是个坏人/糟糕的伴侣。”4. 区分情绪与行为: 理解伴侣有生气的感受是正常的(情绪无好坏),但ta用指责的方式表达(行为)伤害了你(行为有影响)。你可以接纳ta的情绪,同时为自己设立界限,不接纳伤害性的行为。例如:“我理解你很生气和失望(接纳感受),但请你不要用吼的方式跟我说话(设立行为界限),这样我会很难过。我们可以谈谈发生了什么吗?”总结来说:萨提亚模式认为,当伴侣生气你感到“受气”,核心原因在于:1. 情绪的能量传递: 强烈的负面情绪天然具有冲击力。2. 沟通姿态的触发: 对方的指责姿态(或其他不一致姿态)触发了你自我保护的不一致姿态(如讨好),这种姿态本身带来内在冲突和委屈感。3. 自我价值感受到挑战: 对方的情绪和行为可能被你(无意识地)解读为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或威胁。4. 冰山下的需求未被看见: 双方都聚焦在表面的行为和情绪上,未能看到和表达自己及对方冰山下真正的感受、期待和渴望。解决之道在于: 提升自我觉察,管理自己的反应(转向一致性沟通),带着好奇心和共情尝试理解对方的冰山,同时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感受和界限,确认并守护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这不是要求你压抑自己的“受气感”,而是通过理解情绪在关系中流动的规律,找到一种更健康、更少内耗的方式来回应它,让关系中的风暴成为彼此更深入了解的契机。每一次情绪冲突的背后,都藏着未被倾听的内心低语,当你能在风暴中依然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你便找到了关系中最稳固的锚点。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