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天气中,防暑需从日常习惯、饮食调节、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入手,以下是一套科学且实用的防暑指南,帮助您安全度过高温期: 一、日常行为防护 1. 避开高温时段外出 • 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温度最高的时段外出。若需外出,选择清晨或傍晚,并缩短户外停留时间。 • 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快递员)应严格遵守高温作业规范,每1-2小时到阴凉处休息10-15分钟。 2. 科学补水 • 少量多次饮水:每小时喝150-200ml温水(约半杯),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导致水中毒。 • 补充电解质:若出汗多,可饮用淡盐水(500ml水+1g盐)或含钾、镁的运动饮料,防止电解质失衡。 • 警惕脱水信号:口干、尿少且色深、头晕是脱水前兆,需立即补水并休息。 3. 穿着与防护 • 选择透气衣物:穿浅色、宽松、棉质或麻质衣物,利于散热。避免紧身、深色或化纤材质。 • 做好物理防晒:戴宽边遮阳帽、太阳镜,使用SPF30+以上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 • 携带降温工具:随身携带小风扇、降温贴或湿毛巾,必要时用于颈部、手腕等动脉处降温。 二、饮食调节策略 1. 多吃清热解暑食物 • 瓜果类:西瓜、黄瓜、苦瓜、冬瓜等含水量高,且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 • 豆类:绿豆汤、赤豆汤可清热利湿,但脾胃虚寒者需适量。 • 茶饮:薄荷茶、菊花茶、金银花茶有降温作用,避免过量饮用冰饮刺激肠胃。 2. 避免高风险饮食 • 减少辛辣油腻:辣椒、油炸食品会加重身体燥热感。 • 慎食隔夜菜:高温下细菌繁殖快,隔夜食物易引发肠胃炎。 • 控制酒精摄入:酒精会扩张血管,加速脱水,增加中暑风险。 三、环境管理技巧 1. 室内降温方法 • 合理使用空调:温度设为26-28℃,避免直吹身体,定期开窗通风换气。 • 辅助降温工具:在地面洒水、使用凉席或冰垫,增加空气湿度(但需防止霉菌滋生)。 • 遮挡阳光:白天拉上窗帘或百叶窗,减少室内热量积聚。 2. 特殊场景防护 • 车内安全:绝不可将儿童或宠物留在车内,即使短时间停车也需开窗或开启空调。 • 运动防护:高温下运动需提前热身,选择阴凉场地,运动后及时更换干爽衣物。 四、高危人群特别关注 1. 儿童:避免长时间待在密闭车舱或无空调房间,及时补充水分,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等脱水症状。 2.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需控制室内温度(28℃左右),避免突然进入温差大的环境。 3.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压和血糖,高温可能影响药物效果。 4. 户外工作者: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药品,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立即停止作业。 五、中暑急救措施 1. 识别中暑症状 • 先兆中暑:头晕、乏力、多汗、注意力不集中。 • 轻度中暑:体温升高(38℃以上)、皮肤湿冷、面色苍白。 • 重度中暑(热射病):体温超过40℃、意识模糊、抽搐,需立即就医。 2. 现场急救步骤 • 转移: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 • 降温:用湿毛巾擦拭全身,或用冰袋敷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 • 补水:若患者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若昏迷,切勿强行喂水。 • 送医:重度中暑患者需立即拨打120,途中持续降温。 六、长期防暑习惯 1. 增强体质:定期进行适度运动(如游泳、瑜伽),提高耐热能力。 2. 调整作息:高温天可适当延长午休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3. 关注天气预警:提前查看气温和紫外线指数,合理规划出行。 总结:防暑需以“预防为主,急救为辅”,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环境管理,降低中暑风险。若出现严重不适,务必及时就医,切勿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