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们发现,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可能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而事实上,此时此刻的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习得性无助”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对它进行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铃声一响,还没进行电击,狗就伏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即使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了。本来可以主动地逃离,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而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认为,人们面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从三个方面进行归因: ——①控制点维度 也即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没努力、还是我没被教育好 ——②稳定性维度 也即结果稳定还是不稳定,这次考试失败是常态还是意外 ——③可控性维度 也即结果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考试的结果是我不想努力,还是我无法改变。 而当我们习惯于将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尤其是不可控的因素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危害*——— 这种无助感的产生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事件发生 在努力进行反应却没有结果的“不可控状态中体验各种失败与挫折” ——②认知归因 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这时人们会感到自己的反应和结果没有关系,产生“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认知 ——③破坏预期 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判定,也就是说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结果 ——④破坏行为 最终表现出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后来的工作和学习。 习得性无助的人常常觉得“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终究已注定”。这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塞利格曼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可控的归因对人的积极意义,要尽量避免陷入习得性无助当中。 ———*习得性无助的解决*——— ——①改变认知 尽量不去把事情结果归因为自己无法改变的原因上去,考试失败了多想想是否真的努力了、是否是方法有问题,不要轻易认为一切结果都来自外界干预。 ——②不断尝试 要敢于继续从下一次努力中获得成功体验。同时从上一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找到一种更高效的努力方法,只有这样,一次次的尝试才是有意义的。 ——③换个环境 如果有人在你跌倒的时候搀扶过你,接住过你,拥抱过你,笑着跟你说,“没关系,不要怕,再来,一定能行”,有人这样对你说过,我跟你讲,你摔一百个跟头也不会生出什么“习得性无助”。你摔了第一百零一个,你都会再站起来,再试一次。有时候我们的“习得性无助”是周围环境压力过大造成的,试试换一群朋友、接触不同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