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知识☞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Exposure effect),也叫多看效应、暴露效应、接触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也被称为熟悉定律。 ☞它指个体接触某个刺激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对该刺激产生积极态度。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原理 反复暴露于刺激会增加感知流畅性,即处理刺激的难易程度变低。而感知流畅度的提升会进一步带来积极影响。例如,人们多次看到某个品牌标识后,识别这个标识会更轻松,进而对该品牌产生更积极态度 。并且,有时即便个体意识层面不能轻易感知到该刺激,曝光效应也可能发生。 ✨影响因素 - 刺激本身相关变量:包括刺激类型(如人脸、图像、语义、广告等)、复杂程度、熟悉程度等。比如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引发的曝光效应程度可能不同 。 - 呈现方式相关变量:如呈现次数、条件、顺序、对刺激的再确认等。一般来说,呈现次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曝光效应增强,但过多则可能引起厌烦 。 - 测量方式相关变量:像情感测量类型、测量时间差等。不同的情感测量方式可能得出不同的曝光效应结果 。 - 被试特征相关变量:涉及人格差异、年龄、精神状态等。例如,性格外向和内向的人对相同刺激的曝光效应可能有区别 。 🎁函数曲线类型 - 单调上升型:情感评价随曝光频率增加而单调递增,即接触刺激越多,喜欢程度持续上升。 - 倒U型:信息曝光与沟通有效性关系非单调,接触次数从低到中等水平时,信息影响增强,进一步接触可能使沟通效率下降 。 🎃应用领域 - 营销方面:广告重复曝光可增加观众对广告和品牌信息的记忆,改善对品牌的态度。例如新品牌通过高频广告投放,提升消费者熟悉度和好感度 。 - 人际关系方面:人们看到一个人的频率越高,越觉得那个人讨人喜欢。比如职场中,常与同事交流互动,增加露面机会,有助于提升人际吸引力 。 - 投资领域:许多股票交易者倾向投资国内公司证券,因为对其更熟悉,即便国际市场有类似或更好选择 。 🎄限制条件 - 一开始就令人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效应,反而会让人更讨厌。 -若两人间存在冲突或性格不合,常见面会扩大冲突。 - 过多曝光会引发厌烦,并非接触次数越多越好 。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