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情绪从哪里入手,看看CBT的策略

求助者前来往往是因为心情不好而咨询的。焦虑、抑郁、恐惧、紧张、哀伤等情绪给咨询带来痛苦和不适,这些痛苦促使求助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来解决咨询的情绪问题。上面我们说过,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认知和改变行为来切入的,通过这两种改变来解决求助者的问题,也讨论了什么情况下先改变认知和什么情况下先改变行为的策略选择问题。在这里我们讨论求助者情绪改善该从认知改变入手,还是该从行为改变入手的问题。 情绪改变从认知改变开始,还是从行为改变开始,其实和上一节“改变哪里开始,认知还是行为”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一般情况我们应当从认知改变开始,特别是在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但在没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行为改变开始。但在情绪改善方面,我们还需要讨论做一些更为深入的讨论,以便大家能够做出更科学的选择。下面我们以抑郁和焦虑两种常见的情绪为例说明什么情况下应该从认知改变开始,什么情况下该从行为改变开始。 有不少新手咨询师,当求助者的抑郁问卷测评结果分数达到严重程度标准的时候,就认为求助者有抑郁症,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抑郁情绪是否达到抑郁症的水平,还需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根据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来进行判断,不能单纯依据抑郁问卷分数来判断。 当一个求助者抑郁测验结果的分数较高,比如达到中度或重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用抑郁障碍的行为激活技术来干预呢?其实这是不一定的,有时我们也可以使用认知技术(比如控辩方技术、可能区域技术)。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用认知技术干预,什么情况下用行为激活技术干预?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角度看,区别引发抑郁情绪的“情境”和相应的“行为”是决定使用认知干预还是行为干预的关键。 我们先讨论行为激活技术(即行为改变)的前提。咨询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行为激活技术呢?从诊断上应该是求助者罹患抑郁症(即重度抑郁发作)的时候使用。抑郁症的表现是什么呢?但求助者罹患抑郁症以后,他们通常是行为退缩的,即不再上学、不再上班,喜欢独处,不与人交往,卧床、看电视,不到室外运动,不再梳妆打扮自己等。 也就是说,当求助者罹患抑郁症后,他们从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情境中抽离出来,把自己藏在一个角落里,在这个角落里,他们也没有积极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消极的行为,这样的行为让他们体会不到快乐和开心。总之,抑郁症患者把他们从正常情境中脱离出来,并表现出行为退缩。 行为激活的目的就是让患者采取积极行为体验积极情绪,并把患者回推到正常的社会工作生活情境中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行为激活技术应用存在两个前提:一是情境的脱离,二是行为的退缩。在这里我们就了解到行为激活不仅可以应用到抑郁症中,也可以用在不学习不工作的整天宅在家里的学生和成人身上。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