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一、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然",就是对自己的问题不加控制,痛苦就让其自己痛苦下去所造成的。比如:强迫观念的患者,他可能就会错误的认为"顺其自然"就是让自己一直强迫思考下去。 “顺”是顺应,有一种顺势而为的感觉,不去对抗的意思,顺流而下总比逆流而上来的要简单; “其”是指代的是症状,以及你的 “精神过敏”负面情绪; “自然”就是"自然规律":比如白天与黑夜的轮回、天气有晴也有雨,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规律,它是不能人为控制的,我们人必须遵循、接受这些规律才会过得快乐。倘若人整天都抱怨为什么会有黑夜,或者认为下雨是不应该的,那么就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肯定是自讨苦吃。 而我们人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自然规律的,比如情绪,它本身就有一套从发生到消退的自然规律。你接受它、遵循它,它很快就会走完自己的规律而结束,反之则不然。 “顺其自然”整句话可以翻译为:把症状以及负面情绪的产生当做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来了就来了。对于有症状的人来说,产生症状就是一种自然,而对于没有症状的人,不产生症状就是一种自然,每个人的自然是不一样的。总得来说,既然能够出现,那么这就是一种自然,不管你是出现症状,或者是不出现症状,这都是一种自然,是一种存在即有理,有理即安心的状态。 顺其自然就象感冒一样 每个人都会感冒,当我们感冒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症状,比如流鼻涕,咳嗽,头痛。那么基本上我们都是顺其自然的,当我们症状产生的时候就相当于感冒时候会流鼻涕,我们把症状当做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以内心没有冲突。我们就当做简单地去擦鼻涕,对于我们来说,有的只是生理上的难受罢了,心理上的痛苦微乎其微,这就是一种顺其自然。 “精神过敏”跟感冒的区别在于,感冒是生理上的,而“精神过敏”是心理上的。我们有处理感冒的经验,但是我们没有处理“精神过敏”的经验。正因为我们没有与“精神过敏”和平共处的经验,所以当症状产生的时候我们特别的痛苦。假设你没有感冒的经验,别人也不告诉你这是感冒,那么当你无缘无故流鼻涕打喷嚏时,难道你就不会害怕吗? 从本质上来讲,“精神过敏”的症状与感冒症状无异,只是从表现上来讲我们看不清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罢了。 举例来说,比如你马上要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这时你感到焦虑、紧张,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你不去管你的情绪,它很快就会消失或者转化为你努力复习的动力,而倘若你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紧张或焦虑,与它对抗,那么你就违背的情绪的"自然规律",焦虑、紧张就会越来越严重。 又比如说一个社交恐怖症的患者,性格内向,他和陌生人说话时感到紧张和不自在。他觉得不应该如此,非要在和陌生人面前故意表现得不紧张,其结果是他越来越紧张,以至于到现在看到熟人也开始紧张了。而他之所以会发展到现在的这种症状,其原因就是他违背他自己的"自然规律"。他的性格是内向的,而内向的人的特点就是腼腆和害羞,和陌生人谈话,肯定会出现紧张、不自在的心理反应。而他自己却不接受自己的"自然规律",和"自然规律"对抗,结果必然会如此。 “精神过敏”也是一种“自然的”自我保护 感冒的出现是对你身体的保护,它是在提醒你,应该去杀灭病毒了。如果没有感冒这种症状的产生,那么当你身体已经完全不行了才提醒你,估计你就面临着死亡了。所以感冒这种症状的产生就是为了对你进行保护。 所有的“精神过敏“症状产生并非空穴来风,症状的存在并非坏事。所有心理症状的表现都是一种防御,也就是对你心理系统的保护。 那么,如何解释症状是对你的一种保护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这么一个人,他的问题就是一旦跟被人稍微起一点冲突就会非常害怕地保护自己,担心自己被揍,所以他跟别人相处总是小心翼翼,而这种表现就是一种症状。这种跟别人相处小心翼翼的症状是来自于,他小的时候动不动就容易被他爸爸揍一顿,因为他爸爸有家暴倾向,常常因为小事狠狠打他一顿,所以他在家里就小心翼翼的活着,担心被揍,而这种小心翼翼的症状就是这么产生了。虽然“小心翼翼”让你活着很痛苦,但是他却是让你从小能够安心活着的保障,这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二、“为所当为” “1、为所当为的意思 为”是动词,“做”的意思;“所‘’是代词“我”;“当”是应当;“为”是代词,指代“事情。 总的意思是,做我应该做的事情。而这里的“应该做”是不受任何情绪、症状的限制,只要这个事情你应该去做,那么就算你现在的状态是多么的糟糕,那么你也去做。 “2、当为”与“不当为”的区别 当为:以目的、事情为中心的行动,以应当做的为目的去行动,顺应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不当为:以情绪为中心的行动。不接受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而是围绕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下功夫,试图按自己理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与感受。 举例说明(A为当为,B为不当为): A.新入公司,面对自己从没干过的事情。心里害怕干不好,但是又需要干。这时,潜心研究,利用上班时间,下班时间,向有经验的朋友,向书籍,向搜索引擎,向同行学习,干需要干的事,即是正确的行动,不因害怕和不安而逃避。 B.新入一个公司,面对自己从没干过的事情,心里会害怕。因为害怕情绪而逃避。 A.有会议要发言,知道自己会紧张手抖,说话结巴吞吞吐吐。不因怕出丑而缺席,依然去发言,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B.有会议需要发言,因为知道自己会紧张手抖,怕出丑。于是请假不去。 A.讨厌学习英语,但又必须要学。这时候,讨厌就讨厌,坚持去学习。 B.因为好讨厌学习英语,但是又必须要学,这时候想让自己先喜欢上英语,才去学习,即是错误的行动。 A.觉得自己胆子小,没自信。胆子小就胆子小,没自信就没自信,自己适应自己。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努力,即是正确的行动。通过这种正确的行动,自信自然而然会来。而不是专门针对胆子小和没自信下功夫。 B.觉得自己胆子小,没自信。于是听听锻炼身体,试图以锻炼身体,身强体壮来让自己胆子变大,提高自信。 A.因为跟人接触,心理有些不安,紧张。不安就不安,紧张就紧张,需要接触的还是坚持去接触交往。 B.因为跟人接触,心理有些不安,紧张,于是干脆,不接触,不外出,即是错误的行动。 3、为所当为,必须为 案例1:牛肉恐惧症 我朋友小时候被牛角、顶伤追赶过,很恐惧牛,不吃牛肉,吃了牛肉就会反胃呕吐。有一次我们捉弄他,把做好的牛肉混在猪肉里请他吃。吃得时候他没有任何反应,吃完后再告诉他,他吃的肉里有几块是牛肉,结果他当场就吐了。。他的牛肉恐惧症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后来我建议他强迫自己,从喝一小口牛肉汤或吃一小根牛肉丝开始,逐步来治疗这个牛肉恐惧症。前不久再跟他联系聊起这个话题时,他非常兴奋,说是虽然还有些恐惧,但却是可以勉强逼着自己吃近半块牛排了 顺应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以应当做的为目的去行动。这样才是建设性的,正确的行动。而在行动的过程中,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朝向外界,情绪和感受自然而然得到转换,也就心无所住,情绪和感受自然而然的流淌。 案例2:焦虑疑病症 这几天我焦虑应该又犯了,跟着肠胃就不太舒服,去医院检查身体没有问题,但总是想大便,一直有便意,之后就会不停的百度为什么我会一直有便意拉不尽的死循环里面,很痛苦,我知道是我心理此时在作祟,此时我知道“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在这里同时适用,我知道症状来了就来了,该干嘛干嘛!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