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颠倒与倒果为因,心理学来解释

在所有的心理学理论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詹姆斯-兰格理论。这个理论我是2003年参加培训时第一次从《心理咨询师》第一版上读到的,当时心灵的震撼至今还记得。遗憾的是,以后版本都取消掉了,甚至在很多心理学的教材中也很少提到或提到时片言只语就带过去了。这曾一度让我非常失落,为此还在2018年7月23日专门涂鸦过一篇“具身认知:威廉·詹姆斯的复活”,好像为这个理论招魂似的。这个理论的通俗表达是:一个人不是因为悲伤而流泪,而是因为流泪而悲伤。 20多年来,我在课堂上、咨询室内不知讲过多少遍,每次讲,我都能感到它带给我的力量,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它已经成为我的信仰。 我对这个理论的认识深化和具体践行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完全从实用出发,我以此来鼓励受众付诸行动。我会先把这个理论摆出来,问:“心理学认为‘一个人不是因为悲伤而流泪,而是因为流泪而悲伤’,能认同吗?” 不会有人认同,这是我意料之中的。 再问:“如果我说‘一个孩子不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的,而是因为学不会才厌学的’,能认同吗?” 百分之百的人都认同,这也是我意料之中的。 有了这样的认同,接下来就会认同“一个问题不是因为多么难我们才解决不了的,而是因为我们解决不了才认为这个问题是多么困难的”,从而把关注点放在“解决”而非“问题”上。 第二个阶段,我将这个理论“泛化”,在我讲到“心理和道理正好相反”时常以此来例证。这样讲,我当然自知其不正确或不严谨,但这个讲法很好用,能促使那些什么道理都明白但在行为上却做不到的人有所领悟,从而让他们去用心理的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再用道理去解决心理问题。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正如前边所讲,这个理论已成为我的信仰和力量的源泉。我希望更多人能够以此为信仰,以此获得力量。 我经常讲,所有人都会犯三个基本的错误而不自知:单一归因、逻辑错误、因果颠倒。这个理论就是把颠倒了的因果——因果颠倒——再颠倒过来。 在咨询室内让求助者倒果为因,我常用两种方法,比如—— 对于那些思辨能力较强的父母,我会问:“您觉得,您是需要孩子才爱孩子呢?还是相反,您是爱孩子才需要孩子?”这源于弗洛姆的名言:真正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对于那些思辨能力较差的父母——这种父母占多数,我会直接把网上那首俗不可耐的诗背给他们听诗的名字叫“相信相信的力量”,讲的就是倒果为因: 不是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才相信孩子, 而是你相信了孩子,你才能有希望。 不是孩子有了责任你才放手, 而是你放手了,孩子才有责任。 不是孩子听话了你才尊重孩子, 而是你尊重孩子了,孩子才听话。 不是孩子长大了你才信任孩子, 而是你信任孩子了,孩子才能长大。 不是孩子优秀了你才接纳孩子, 而是你接纳孩子了,孩子才优秀。 不是孩子幸福了你才幸福, 而是你幸福了,孩子才能获得幸福。 不是孩子可爱了你才爱孩子, 而是你爱孩子了,孩子才显得可爱。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