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而不只是行为

在生活中,不少家长常常只盯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孩子成绩下降了,家长第一反应可能是斥责孩子不努力、学习态度不端正;孩子和小伙伴起冲突了,家长往往直接批评孩子不懂事、不会与人相处。但这种只看行为表面的做法,往往治标不治本,还可能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探寻行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当孩子成绩下滑,也许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近期学习压力太大,或是对某些知识点理解困难,又或是和同学老师关系影响了学习状态。如果家长能放下指责,关心孩子 “最近学习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啦?感觉你压力有点大呢”,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再一起想办法解决学习问题,孩子会更愿意配合,也能从内心感受到被理解、被关爱。 孩子和小伙伴闹矛盾时,家长也别急着给孩子贴上 “不友善”“爱惹事” 的标签。试着温和地询问 “宝贝,和小伙伴闹矛盾心里肯定不好受吧,愿意和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当孩子倾诉时,家长专注倾听,就能发现孩子可能是因为渴望分享却没得到回应,或是想维护自己的权益才产生冲突。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后,再引导孩子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处理人际关系,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温度、有效果的。 孩子就像一颗正在成长的小树苗,行为是露出地面的枝叶,而感受和需求是深埋地下的根系。只关注枝叶,不顾根系,树苗难以茁壮成长;只有呵护好根系,给予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枝叶才能繁茂葱郁。作为家长,我们要遵循李中莹老师的教育理念,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用爱和理解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让孩子在温暖的滋养中,成长为独立、自信、内心强大的个体。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