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空间法则:参照树木生长原理,留出20%自由空间 生态学中的「最小安全距离理论」指出,树木间距小于自身直径的20%时, 根系会互相绞杀。 植物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各人有各人的边界, 尊重对方的行为,理解这行为 背后的意义,比单纯的希望对方做出改变要强的多。 古话说的好:强扭的瓜不甜。人际关系同样需要「呼吸空间」, 过度侵入反而导致关系枯萎。 第二:镜子法则——三问法 用"如果我是TA"三问法:"这真是对方需要的?我的动机是否含私欲? 十年后TA会感激我吗?" 任何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不要自我感动式付出,你越用力,感动的只是自己。 心理学「投射效应」揭示,我们常把自己的需求误认为他人所需。 每个人的需要是完全不同的,A需要钱,B需要安全感,C需要自由, D需要很多很多爱。 第三:能量守恒:遵循"三七定律"——七分给理性,三分留感性 量子物理学家戴维·玻姆提出「隐含秩序」理论:过度情感投入会扭曲关系场域。 爱需要70%理性构筑边界+30%感性传递温度。 举个例子,家庭里,爸爸希望儿子戒烟,该怎么做?70%理性+30%感性。 什么是理性? 父亲做个「吸烟危害-医疗费用」做个数据可视化图表 父子签订「戒烟成功奖励协议」(如戒烟成功可以儿子补贴旅行基金, 或者他想要的东西)父子之间明确「仅提供资源,不监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