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的类型源起于婴儿时期与母亲互动时形成的依恋关系。 1安全型/自主型: 前后一致的、合作性的话语。认可依恋的价值,但对任何特定的事件或关系都是客观的。无论对这些体验喜欢与否,对依恋相关的体验的描述和评价是始终如一的。该模式源起于婴儿依恋形成期时,与母亲的良好互动。婴儿能清晰地表达自己需要安慰,表达在重聚时需要抚慰并放松,之后有继续玩耍的需求。母亲能够精准解读婴儿的非语言线索,并且能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顺序反映出一种协调的沟通,是合作性的,是随机应变的。 2冷漠型: 话语没有一致性。对有关依恋的体验和关系表现冷漠。以概述历史事件的方式进行正常化(我有一个优秀的、非常正常的妈妈),所回忆起来的场景无法支持其表述,或者两者出现明显冲突。个体话语也显得特别短,违背了量的准则。该模式源起于婴儿依恋形成期时,与母亲的不良互动。婴儿无法表达对安慰的需求,抑制所有要求连接的沟通。而母亲也是一样,不想和婴儿亲近,对婴儿的需求充耳不闻。这种沟通方式是隔离的,疏远的。 3迷恋型: 话语没有一致性。被过去的依恋关系/体验所占据,也陷于其中,谈话者表现愤怒、被动、或者害怕。句子通常很长,语法混乱,或者充斥着不明用语(哒哒,那个),个体话语通常过长。该模式也源起于婴儿依恋形成期时,与母亲的不良互动。婴儿总是放大依恋的表达,婴儿与母亲分离时痛苦及其强烈,重聚时得到的宽慰却少得可怜。但婴儿对依恋需求的沟通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而反观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一直给出的是不大稳定的反应,不可分析。 4未解决型/混乱型: 在讨论丧失或虐待时,个体监测自己的推理或话语方面,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失误。比如,个体可能简短地表明,自己相信一个死去的人在身体感觉层面依然活着,或者这个人是被童年时期的一种意图杀死了。他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或发表歌功颂德的谈话。该模式主要源起于婴儿依恋形成期时,与父母虐待有关,有时候,也与父母在与婴儿沟通的时候自身是在遭受惊吓,而婴儿感知到了这种惊吓。因此,婴儿体验到“无法解决恐惧”时,表现出一种策略上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