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给父母买的水果非得等到放烂了才吃,给父母买的家电总是舍不得用,大热天舍不得开空调,冬天非要手洗衣服,即便物质条件变好了,但父母们还是习惯吃苦。包括你自己,教育孩子的时候,也经常会说自己小时候吃了多少苦,为了孩子牺牲了多少,结果孩子一听就很烦,非但不感谢你,还会跟你说是你自己找苦吃。很多时候确实是家长们在自找苦吃,为什么这种“吃苦教育”在传承呢?其实除了家庭条件影响之外,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道德自虐”,指的是有些人甘愿通过受苦,来获得道德上的胜利感。比如父母省吃俭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会说“我受这么多罪,都是为了你”这时候孩子听了以后会觉得很难受,产生深深的愧疚感,父母就赢得了道德上的胜利。这种道德上的胜利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控制孩子,使孩子变得听话。所以很多父母“吃苦上瘾”,我们的观念里也经常带有这种“吃苦教育”。但是这种“吃苦教育”放在现代,大多时候都是不合理的。当“吃苦是福”变成了一种话语权,被大人当作驯化孩子的工具,就容易导致孩子被负罪感和羞耻感裹挟,总认为自己不该开心,长大后,孩子可能会变得和父母一样,习惯自找苦吃,甚至会因为过的太好而感到愧疚。 这种“吃苦型”的教育,往往有两种不良的结果 第一,亲子关系倒置深深的愧疚会使孩子长大后也觉得自己不配买好的东西,也不配享受,不仅性格自卑,而且每当想给自己花钱买点东西的时候,就冒出“不孝”的负罪感,其实这样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一种亲子关系的倒置。正常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作为成年人承担生存压力,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保护弱小的孩子成长为大人。而亲子关系倒置,是指孩子在家庭中扮演了成年人的角色,父母扮演了孩子的角色,这时候孩子成了隐形的照顾者,变得格外懂事,要去照顾父母的情绪,甚至有些早熟的孩子还会自己赚钱给父母减轻负担。但是经历亲子关系倒置的孩子,长大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容易抑郁,自我攻击。 第二,焦虑型人格的孩子“吃苦型”父母的精神焦虑会传递给孩子,孩子小时候为爱诉苦的父母背负了太多的苦难和压力,长大后也会圣母心,这容易吸引到一些不负责任的骗子,被渣被伤害。别人一旦跟孩子诉苦,就容易激发这个焦虑型孩子的拯救者情怀,这个孩子会很难在亲密关系里感到平和幸福,更容易觉得自己没有安全感。虽然吃苦会让人变得坚强,但是“吃苦教育”现在已经不值得推崇,为什么要让孩子遭受不必要的苦难呢?其实大多时候这是一种苦难霸权罢了。父母用自身经历告诉孩子必须忍受痛苦,否则将来会崩溃,这样的观念使得孩子不敢表达自己,也不会让他收获幸福感。如果发现自己也在跟着父母的脚步施行“吃苦教育”,也就是对孩子使用了苦难霸权的行为,必须及时识别并加以调整。第一步是反思自己在哪些情况下自己说出“我受苦都是为了你”这种话,意识到自己的偏差。第二步是让理智跑在前面,控制言行,并尝试进行补救。比如告诉孩子,父母的生活方式是自己的选择,并不是孩子的错。作为成年人,自己经受过的苦难教育已经够多,我们应该记住,生活中幸福的瞬间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我们自己的父母很多观念都已经难以改变了,他们更需要得到子女的顺从和理解,但我们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完全可以跳出父母那种“吃苦教育”的模式。送大家一句话,我们现在最该给孩子的,不是吃苦的能力,而是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