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关注到不同的细节,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想法。所以,你产生的想法也许并不是事情本身,只是因为你只看到了某个面。 假如,你非常容易关注到缺点,关注自身不足的地方,那么你看到的也大多是消极的事物,而忽略积极的因素。 这就是心理学上常提到的“认知误区”。 1⃣概括与记忆 记忆并非真实地呈现当时的情境,记忆也是有概括功能的。即,我们会选择性地记住一些事情,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我们对过去社交场景中画面的回顾,很多时候聚焦在自己身上,而没有关注我们和他人的互动。 你的感受未必是他人的感受。 2⃣概率高估 当你在当众讲话中,觉得自己有脸红、打颤,你会放大这种想法,你会觉得大家都盯着你这一点。 所以,你可以自己录像或者问一问听众的真实感受。 你也可以问一问自己,如果真的是最糟糕的结果,我会怎么样?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有时我们恐惧的可能仅仅是恐惧本身。 3⃣个性化 是指一个消极情境承担起比多应当承担的更多的责任,而不承认该情境的其他不同因素。 当我们脑海里产生某个念头时,不妨问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4⃣应该性陈述 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到内耗,陷入到后悔的情绪中,我们总是对自己说,“如果当时,这样做就好了……”“我应该怎么样?……” 实际上是一种完美主义,是一种对自己的否定。 假如你的朋友这么跟你倾诉,你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有时候,换个角度,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5⃣灾难化思维 我们恐惧的时候,大部分时候都不会发生。 当有人对我们表现出不喜欢的时候,那真的是糟糕透了,像世界末日。 到底怎么糟糕了?他们因为不喜欢你做出什么事?让你有哪些具体的损失? 要记住,我们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就算是人民币也做不到。 6⃣极端思维 这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所以又称黑白思维。 陷入这种思维误区的人,往往认为事件只有0和1的区分,不是好的就是坏的,否认事情的连续性。 这个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 如果身边的人,和你有一样存在不完美的地方,你觉得他们是糟透了,不值得被人喜欢的吗?你能在你的身边找到一个人完全不会有负面的反馈的吗? 我们总是能很好地安慰别人,却不能很好地安慰自己。如果我们尝试着把自己当成“别人”,我们也许就会感受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