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手记内容已经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且文中人物皆为虚名。 面对原本讨厌的特质,然后强迫自己变成那模样,这是一件极难的事,也是反人性的。 准确来讲,我们需要做的是:观察特质,驾驭特质。 这里分享一个庄子的有趣故事。 一天,庄子走在山中,见到一棵生长茂盛的大树,可旁边的伐木人却没有砍伐它,庄子好奇地问原因。 伐木人说是因为这棵树的木头没有用处,庄子感慨,这树因为不成材所以能够终其天年。 走出了山后,庄子去到一个朋友家做客,主人很开心要杀一只雁来招待他。 这时,仆童请示道:“有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要杀哪只?” 主人表示杀掉不会叫那只。 到了第二天,学生请教庄子,昨天的树因为不成材所以没有被砍,而雁则因为不会叫而被杀,成材与不成材两者到底该如何选呢? 庄子的回答是:“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材之间。” 其实在这故事里,学生做到了「观察特质」——去看不同特质在不同情境下的产生的结果。 而庄子则主张可以更进一步去驾驭特质,他提出了一个理念:物物而不物于物。 人活着需要依赖和驾驭外物,而不是被外物所驾驭。 其实,生活中那些真正引人反感的人,往往是被特质所驾驭的人,TA们以僵化的模式去和人相处,一昧的自私、强势,不懂变通,才会让人不适。 透过树和雁的故事,说明去讨论成材和不成材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节自己,以不同特质去应对。 因此在心理学中,我们常常鼓励大家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能认真严肃,也能适时嬉闹,能为人着想,也能关照自己。 尤其当我们遇到那些不喜欢的人时,除了去表达厌恶以外,也可以以人为镜,看一看自己是否欠缺他们身上的特质。 不断地去遇见不同的人,与人碰撞、反观自身,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觉察和成长。 在生命中,特质并不是最重要的。 你,一个活生生、不断变化成长的人才是主体,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