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关系中的目的性与超越目的

诚然,我们建立的任何关系都存在着目的和价值,哪怕是与爱人、家人,甚至是某个事物,某件事。但是我们总会觉得好像这样以目的论、价值论的视角来看待关系似乎缺乏着温度,仿佛当我提供不了某种价值就丧失了关系的意义,自然就会被对方所抛弃,而当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感是相对缺失的状态时便不再愿意进入关系当中,这就和我们常说的,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的说法有所不合,而生命关系中的那些真善美和灵魂共振的瞬间,也不知该如何表现和强调。 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的哲学视角来看待关系。 一、 “我与你”,“我与它” ①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 ②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判和期待,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③“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我们只能是偶尔进入到这种关系中,而“我与它”的关系则是时时刻刻。 ④不过,一旦进入了“我与你”的关系,那一瞥,就像是永恒。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真切存在后,再看这个世界,一个人会变得很不同。 二、最好的关系 “我与你”的关系,论述起来不容易,你必须真正体验到,才能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对于我个人来讲,我认为特别关键的是“我与它”的关系论述。马丁·布伯说,不管你是有着什么样的预判和期待,你构建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比如说,一个很恶劣的目标——我想骗你的钱,这时你就是我骗钱的对象和工具,这时的关系是“我与它”。 那换一个崇高的目标呢?比如说,我想构建一个理想社会,那个世界充满了真善美,我带着这份预判和期待,强行把你拉进这个世界里,这时,我会和你构建一份什么样的关系呢?一样是“我与它”的关系。 那么,如果我说“我爱你”,我带着这份预判和期待,和你建立关系,这难道还不行吗?不行,这还是“我与它”的关系。 有人在恋爱中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就上升到“你爱不爱我”的高度,但根本上是:如果你听我的、按照我的来,就叫爱我;如果你不听我的、不按照我的来,就是不爱我。所以这时想构建的是“我与它”的关系;而言语中使用的,却是爱这样的词汇,像是说要构建“我与你”的关系似的。 我认为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逐这样一个东西:我和你全然相遇。 在此时,我又想到了康德的一句话:"你不可以只把别人当手段,而不同时也以他为目的。" 而这个目的,就是你的存在本身。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