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烦恼”源自何处,去往何方?

提到烦恼相信大家一定最有发言权,虽然烦恼的原因千千万究其根源大同小异。 我们身处环境中,无论是微观、中观、还是宏观,人在情境之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互作用。 家庭、学校、社区、单位、组织等都我们身处其中作用频率极高的场境。在与它们互动作用下个人得以成长的经验,人格塑造得以完善和全面多维。复杂的人格也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观点的差异和层次,同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感受。 “想要”与“不能”之间意识的冲突,“道德”和“本我”的对抗,都在心理上有所影响,潜意识留痕。按照大众观念的“道德准绳”行事是否符合“本我”真实的需要?“超我”理想主义的罗曼蒂克理念在现实中是否支离破碎进而导致无力感、缺失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不容易放下的越要放下,不与自己较劲;道德观念不应成为约束自我发展的枷锁,所谓的放下个人素质,享受自我人生;传统观念的“知足常乐论”依然适用于当下社会大众,别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成为“攀比”;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烦恼不会消失,也不会产生——情绪的波动、需求的矛盾。换个角度看问题,换种心态面对生活。 愿你生活有所乐,工作有所得,感情有所获,情绪不低落~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