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爱自己-手记

本章聚焦于将非暴力沟通原则转向内在,打破自我评判与自责的惯性,以善意和同理心滋养自我成长。马歇尔指出,真正的自我关爱源于用“需要”的语言替代道德评判,将内在冲突转化为自我理解的契机。 停止自我攻击,转向需求觉察。当陷入“我太失败了”“我不该犯错”等自我批判时,需暂停评判,觉察背后的未满足需求。例如,自责“工作拖延”可能源于对效率或价值的渴望。识别需求后,可主动寻求满足方式,而非沉溺于羞愧。 用“选择”代替“不得不”。许多自我强迫源于“我应该”的思维模式,这种压迫性语言削弱自主性。将“我必须加班”转化为“我选择加班,因为看重责任”,能重新连接行为与内在价值,减少自我对抗。 自我宽恕:理解过去的“需要”。后悔或内疚时,回顾过去行为背后试图满足的需求(如安全、认可),承认当时已尽力而为。这种理解能释放自我惩罚,转而思考如何更有效满足当前需求。 以自我同理激发行动。当行为与价值观不符(如情绪性进食),无需指责自己“软弱”,而是倾听内心的孤独或压力,再以关爱提出请求:“我现在需要放松,是否可以选择散步而非暴食?” 通过非暴力沟通与自我对话,我们能将内在战场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土壤,让自我接纳成为与他人建立善意连接的起点。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