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本我的需求和超我的道德感冲突时, 如何平衡?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本我,他就很难感受到快乐,甚至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躯壳,因为本我是人格的基础,是动物的本能,就像刘慈欣在《三体》中他写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失去人性,失去更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因为本我代表了生的本能。 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超我呢?他就会失去道德的边界,他就很难控制自己的底线。 所以本我和超我这两个家伙,就会天天打架,我们经常说的精神内耗啊,自我攻击呀,基本上就是这两个家伙在掰扯。当超我对本我进行压抑和批评,就会给人带来内疚和羞愧感。 自我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一个调和者,他负责协调内在的欲望和外在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生于本我,随着个体的成长,逐渐与外界互动,学会了考虑现实因素和遵守社会的规范,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就是他会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来满足本我的欲望。当本我渴望得到某一件东西的时候呢,自我就会评估现实的情况,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实现目标。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根据现实的情况、自身的能力和特点,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计划和任务,不贪多嚼不烂同时又对提升自我有帮助,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又不至于太勉强自己。 人活着就是不断觉察、修正的过程,“自我的成熟度就代表了一个人的人格成熟程度,它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在发展,就是说随着年龄增长和不断地学习,自我就会逐渐客观理性地看待本我和超我的需求,不再一味地满足本我放纵自己,也不会一味地满足超我苛责自己,而是建立自己与外界关系的一种平衡,也就是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也不会为他人期待买单失去自己,做到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修本真,修自我,最终找到一种自洽的状态。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