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古希腊神话。雕刻家皮格马利翁精心雕琢了一座少女雕像,他倾注深情,对雕像的美满怀憧憬与期待,最终,这份强烈的期待竟使雕像化为真人。 在心理学领域,这一效应揭示了期待对人行为和成就的深刻影响。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 3 个班,对这些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所谓“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他们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务必保密。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机挑选的。然而,8 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且性格更为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 这是因为教师收到名单后,对这些学生产生了积极期待,不自觉地通过眼神、笑容、言语等给予他们更多关注与鼓励。而学生感受到这份期待,便真的如期待那般发展。 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能化作学生前进的动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在工作里,领导对员工充满信任与期望,员工会更有干劲,发挥出更高水平。同样,自我期待也至关重要,若我们坚信自己能达成目标,便会在潜意识驱使下,积极行动,向着期望的方向不断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积极的期待犹如阳光雨露,能让生命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