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创伤修复的因素有哪些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心理创伤修复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创伤事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自己也早已远离了当年的创伤环境,但为什么在多年以后还会频繁的闪现当时的体验?比如一个女生在中学时期遭受过其它同学的霸凌,但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及时帮助和支持。在她工作多年之后,每当看到有几个同事聚在一起窃窃私语时,总是会立刻感觉到一种不安和焦虑,仿佛那些同事在暗暗的嘲笑和评论她。尽管她理智上知道现在的环境很安全,同事们也不会专门针对她,但是她的内心像是永远困在了被霸凌的那个时空里,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来。还有在童年时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孩子,虽然长大后早已和父母相隔千里,但是只要在电话中一听到父母的声音,就立刻变成了当年那个被吓得瑟瑟发抖的小女孩,只能嗯嗯啊啊的听着父母的训话,任何自主的话语都说不出来。从这些例子里可以看出,创伤的闪回是一种非常深刻的不自由感,它会使当事人很容易的将内在感受和外在现实等同起来,缺乏自我觉察能力来为二者划分清晰的界限,只能无助的被感受所驱使,个体思考能力被淹没,以至于没有办法对这种感受进行质疑。创伤使得当事人被过去的体验所冻结和定格,即使她当下的身份已经和创伤发生时的身份截然不同,但是她仍然会被迫进入创伤时的那个身份,对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进行一次次的重复性认同,难以意识到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使得我们修复创伤的过程变得如此艰难呢?其实我们所面临的创伤,不仅仅是个体的独立体验,他往往还存在着广泛的历史和代际传承因素。比如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作为最高掌权者的皇帝,仅凭个人喜怒就能对他人的生死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这种对于权力的恐惧感深深刻在了老百姓的集体潜意识里。进一步,集体潜意识还会将这种恐惧进行合理化,使得创伤不仅不被视为是反人性的,反而生出了对创伤经历的美化甚至追求。例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现代人也有一些类似的话语,比如所谓成年就是一场劫后余生,或者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负重前行。等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对创伤的自由讨论和言说是不被允许的,祥林嫂式的诉说是令人鄙夷和看不起的,因此创伤只能被掩盖、被无视,这种态度导致了创伤必然无法得到修复,也无法真正成为历史,反而成为一种泛化的、持续性存在的背景。 当个体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精神领域的痛苦的时候,就会通过生理疾病的方式来表达,也就是躯体化。很多中老年人身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疼痛,但去医院又查不出任何问题,这其实就是深刻的心理创伤。为什么心理创伤会引起躯体化的反应呢?这是因为人类的记忆不仅仅存储在大脑皮层中,还同时存储在感觉和运动系统中,因此身体不会遗忘任何东西,躯体化反应就是理解个体创伤的重要路径。研究表明,使用精确、成熟和包容性的语言有利于个体实现内在的整合,从而缓解和治愈心理创伤造成的痛苦。因此,创伤需要被诉说,创伤必须被诉说。 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还存在很多其它阻碍创伤修复的因素,比较常见的阻碍因素有,用固定模式的解读来看待创伤。比如,第一次做父母的都会犯错,他们只是方式方法不对,但动机和初心都是好的。又或者,父母也是他们自己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父母本身就没有被爱过,又怎么能给出孩子爱呢?这种用高层的上帝视角去代替创伤受害者的个体视角和内心体验,实际上就是对诉说创伤的隐性禁止。每个人所经历的心理创伤对她本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完全个人化的,不应当被宏大叙事强行限定在一个相当有限的范围内。 还有一种阻碍创伤修复的社会价值观,是对软弱的鄙视和鼓励人向前看的态度,一些经典的话语比如:哭哭啼啼没有出息。但是这种向前看实际上只是回避创伤责任的托词,有很多曾经家暴的父母就会对孩子说: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记仇呢?目的是甩锅和营造一种对虚假坚强的鼓励。这种虚假坚强本质上是对过去痛苦的漠视和轻描淡写,而不是创伤真正愈合后的发自内心的真实乐观。当个体在这种弥漫着虚假坚强的环境中被迫假装乐观向前的时候,未经处理的创伤不会自动消失,而只是表面上被掩盖了。但表皮之下的病灶却会越来越严重,最终有一天彻底绷不住了而一发不可收拾。最后,我想引用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的一句话作为今天这个话题的结语: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也就是说,讳疾忌医只能使病情越来越恶化。只有防微杜渐、及时医治,才能保持健康的体魄。个人如此,家庭如此,社会亦如此。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