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昨天(2025.01.22)对话的过程当中就打算说明的,但是我担心我叙述自身的看法会占用来访者绝大多数的时间,所以我才决定在订单结束后,有空的时间再向来访者述说我的想法。 一、一个人能够保证自己说的都是事实吗? 人们所叙述的通常都是他们的感觉和认知而已,不一定就是事实。第一点,事实具有客观实在性,事实的客观实在性是指事实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认知想法,当我们说一件事情是事实时,就是指哪怕没有了我们的主观认知,这件事情依旧是存在的。为了检验一件事情是事实,我们就要抛开自身的主观认知后去确定这件事情是否存在。然而,人类对于外界的认识一定涉及感性认识、一定会牵扯到人的主观认知想法,没有了人的主观认知想法就没有办法去确定事件是否存在。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确认事实的悖论:为了确定事实需要抛开人的认知、没有了人的认知就不能确定是否事实。 在我们昨天的对话过程当中,从哲学思维方面更准确的说,您所说的以及您所叙事的只是你的感觉和认知而已。从哲学从怀疑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没有办法可靠的证明——对方真的喜欢我们——这件事情是事实。 二、关于用逻辑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 逻辑分析通常都是关于必然性的分析,是关于前提如何必然的得出结论的研究。但我们的现实是必然的吗?我们的现实只是一个可能,从逻辑是没有办法分析和必然推理出关于我们经验和常识的内容。举个例子:因为我都这样了,他生什么气啊,何况他都没表白。这个例子在逻辑上就是犯了推不出谬误:一个女生对男生卑微,并且男生没有向女生表白,在逻辑上并不能够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男生不对这个女生生气。将语句形式化为“H(b,a)∧L(a,b)→┐A(a,b)”,如果上面的推理是成理的,那么这个形式语句不存在成假的解释赋值,但如果我们令解释赋值为论域={a,b},谓词H、L和A的外延分别为{〈b,a〉}、{〈a,b〉}和{〈a,b〉}。在这个解释赋值之下,整个形式语句的真值为假。可以说,原来的例子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犯了推不出谬误。 另外一点,一个人可能觉得自己的推理很合理,但从的角度来说推理是否合理主要是看推理形式是否有效,推理形式是否有效主要是看这个推理形式是否存在反例,而不是自认为合理或者从经验常识的角度去认为是合理的。从严格的逻辑角度来看,可以说,作为一种推理,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的经验或常识是合理、可靠的。哪怕是科学探究,也最多只能够承认其理论推理形式上的有效性,而不敢宣称其作为前提的经验命题是必然成立的。 三、关于探究使得对方生气的原因。 昨天提到了休谟问题,休谟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就包括如何证明因果关系是存在的?这个问题的关键点还并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回答,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可靠地确认因果关系的存在。如果我们还没有办法可靠地确定因果关系存在,我们如何确定因果关系呢?就好像,我们甚至都不能够确定一个人是否存在,我们要怎么样找到这个人?同样,如果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去确定使得他生气对你态度不好的因素是存在的,我们又怎么样去找到并且确定这个因素呢? 四、关于探究对方的想法。 哲学问题当中有一个叫做他心问题,其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如何确定他人也是有心灵的。说的更通俗一点,那就是我们怎么样去确定别人也是有他的思考和想法的?这样一个哲学问题,就给我们抛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我们都不能够确定他人的思考和想法是否存在,我们要怎么样去确定他人的思考和想法究竟是什么?同样,如果我们甚至都不能够确定他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怎么去确定他生气态度不好时是什么想法?他心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只能够看到他人的行为表现,我们却没有办法明白无误地了解他人是怎么想的。例如,你能够看到他生气态度不好时的行为,或者他态度不好时给你发送的言语,但你却不能可靠地确定他在生气的时候是否真的有自己的想法。包括来访者和朋友的讨论以及和其他老师的讨论,绝大多数都只是靠个人或他人的推测、猜想,或者是基于经验的探讨而已。然而不论是推测猜想还是基于经验的探讨,这些在逻辑上都是不合理的、都是不可靠的、都是不理性的。 五、其他 或许我们对一个人爱得深沉,但因为一些因素却没能够真正的在一起,我们期待能够和对方在一起,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甚至对方还对我们恶语相向。遇见这样的事情,不少人都会有失落或不甘、甚至愤恨,这是正常心理现象 希望我们都能看到一件事情有好有坏,不要仅仅沉沦于这件事情给我们带来的不好情绪感受,要看到一件事情带给我们的教训和经验,吸取这件事情的经验让自己不断蜕变成长,令自身做好迎接下一次机会的准备。人生经历就像行驶在一条长远的道路上,虽然道路会有曲折和不平,但吸收经验并且尽我们的能力,也能好好帮助我们将路程走得更平稳顺利。要相信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也可以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