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密关系的映射 一个人在原生家庭里的依恋模式,决定了将来在婚恋关系中的依恋模式。 例如: 安全感建立在父母身上,缺乏自我,那么长大后也不懂的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总是希望通过投射到另一半来寻找安全感。 那么便永远没有办法体验恋爱的幸福感。 每一个人的每次恋爱,都是在重复个体与父母的依恋模式从而衍生出的心理对抗机制。 2、对抗机制 男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成功,赚更多钱,女人就不会离开我了。 女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努力照顾家人,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会被抛弃。 这些策略,都是童年时保护我们活下去的信念。 并且很有可能在无意识间像程序一样,暗中操纵我们的一生。 这些对抗机制的不同,也是因为文化教育以及父母,对个体不同的影响续预期造成地。 3、对抗亲密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的是父母对家庭的付出,并且在模仿父母时,接收到了被认可的暗示,那么他就会把"付出"当作亲密关系的示范,他自己就会变成一个以"付出"为方式,得到亲密感及安全感的人。 他们的对抗亲密心理公式就变成了: 付出=一直被爱,不付出=被抛弃 4、维持完美形象 为了维持这种表面形象,不断得到父母认可,他小心翼翼,生怕暴露出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失去爱。 现在的他也是时刻保持着自己的完美形象,不断付出,不断牺牲自我需求与意志,去满足恋人。 他真正的依赖过信任过父母吗?并没有!并不是单单怕父母担心,而是在他心里,负面的事情本省就不可以让父母知道,因为那是会影响父母对自己的爱的回应的。 5、完美爱人 所以在这个底层逻辑下,他比任何人都需要一个无条件接纳他,照顾他的人。但事与愿违,他越是需要这种完美主义下的爱,这种爱就会离他越远。 他以为,只要持续付出,事无巨细的体谅着理解着对方的需求。 对于对方的好,只要学会拒绝﹣﹣那么他就是一个"完美爱人"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动的抛弃。但其实这种心理,才真的让对方有了抛弃自己的资本和借口。 6、越缺什么,就越怕失去什么 所以我常说,爱人先爱己。 不然越缺什么,就会越怕失去什么。 越想要一场不分手的爱情,越是会背道而驰。因为越缺什么,越怕失去什么,也就越容易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来维系长期关系。 用付出来维持自身没法自生的安全感,答案永远是错的。 我是知愿,情感问题咨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