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到现实,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潜意识如此害怕面对现实呢?我可以先简单说,就是你抓住得是可控制的,这是你稳定的存在,而放弃了你已知的,可控的,那就意味着失控,依然以小月来举例,在家和父母在一起不出门,还是出门工作面对陌生人哪个更不可控呢?当然是后者。后者意味着内心对于陌生情境的碰撞。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嗯,我也有,这就是在面对外部失控的,陌生情境时,你内心是否处于平静的状态?为何会恐惧,那是因为一个人内心中对于他人是否能有足够的信任,当一个人处于抑郁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平衡的,可以接受对方好的部分,也可以接受对方差的部分,而社交恐惧症的人,因为在小的时候,母亲没能在孩子心里建立一个稳定好客体的感觉,也就无法另一个孩子稳步地进入接受现实的抑郁位。 比如,母亲自己焦虑,抑郁,她无法关注孩子,或者无法稳定地照顾孩子,令孩子恐惧害怕,这样的状态,孩子就无法在面对陌生情境时感到安心,而会激起自己的恐惧感。但我们都长大了,生命无法重来一遍,那这些情绪怎么办呢?就像小月她内心已经用层层防御包裹住了,很难面对真实,该怎么办呢?我们需要逐渐地抽丝剥茧的过程,通过理解她吃东西的强迫性,减肥的痛苦,再到考试为什么总会出问题呢?然后可能才会逐渐接近她的恐惧,害怕,包括面对从家里走出去会怎样?如果工作意味着什么等等。从外部到内部,慢慢进入她内心的真实。这将逐渐经历一个阶段,就是不逃避现实的时候,就将启动哀悼的过程。 就像我前面讲过社交恐惧症,这里面一定包含着巨大的恐惧和担忧,储存着母亲对孩子照顾缺失的部分,而每一个现实的问题触及到内心层面,就要慢慢体验到哀伤。哀悼与哀伤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从偏执分裂位过渡到抑郁位必将经历的过程,就是在内心层面感受“人生有着巨大缺憾”的悲伤,父母对待孩子有着很多问题,令孩子很多时候都在碰壁,但这就是真实,他们有着很多的瑕疵,他们无论人格成长,还是理解社会,都没达到去理解和抱持孩子的程度,充满着失误,令孩子无比受伤。 在这个过程里,你会哭泣,会非常难受,你开始慢慢放弃控制感,内心开始逐渐接受人生到处是不完美的现状,从父母,可能会过渡到你身边的朋友,同事,社会事件,当然核心是你自己,你逐渐将开始接受自己的现实,你可能并非想象中的人,也不是父母想象中的那个孩子,你有很多的做不到,职位上没办法直线上升,家庭中你是个普通的妻子,或者丈夫,你有太多的做不到,当然你的伴侣他也是个普通人,有着各种问题,他也有着各种做不到,你的孩子也是个普通人,他无法快速地把课程学下去,他也想偷懒儿,即使你给他买到了学区房,找到了好老师,花钱上了各种培训班,他还是课业中等,实在不是想象中的“品学兼优”的“别人家孩子”。这都是真实,你开始慢慢意识到自己在逐渐长大,得为自己负责做些事情,能做多少是多少,能挣多少是多少吧。看上去经历了哀伤,但你开始逐渐有力量起来了,你能分辨什么是自己能做得,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做不到就做不到吧,你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但具有独一无二价值的人啊。 你将逐渐减少焦虑,减少抱怨,因为你知道自己能做得是什么,局限性在哪儿的时候,就没什么过高过大的期待了,这是抑郁位,也是人生逐渐活明白的状态了。当你越来越明白自己之后,你自然对生活,对世界都有了新的视角和观察位置,或许有的时候依然会陷入到偏执分裂之中,希望生活一切都能如你所愿,但当你逐渐反思平静下来觉察时,就可以理解和感受一下“真实”都意味着什么?自己是在幻想中奢求还是坦然接受生活的真实面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