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的概念:就是一件事的结果由谁承担,那就是谁的课题。 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是我的课题。 他什么情绪,什么想法,怎么做,那是他的课题。 对于别人的课题,你可以参与讨论,表达看法,提供建议,但是无权干涉。 当然别人对你的课题也同样如此。 我们还是举例子来说明,比方说妈妈情绪很糟糕,然后对你发泄,明明你什么也没做错,但就是莫名被她骂了一顿。 这个是妈妈把自己的情绪转移到了你身上,你知道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也很不喜欢他这样,但你是个很善良的人,你理解妈妈的不容易。 看到她不开心,就有一种不忍心的感觉,于是就劝自己忍忍吧,把她的情绪承接过来吧。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 妈妈会认为,只要自己不开心了,那就可以找你发泄,你有责任,有义务替他承接。 不知不觉中,本该属于他的课题逐渐就成了你的课题。 这还不是最让人烦恼的,你还会发现,不管你怎么做,妈妈都不会朝着你想的那个方向走。 你以为只要认错顺着妈妈,妈妈就会平息愤怒,但她没有。 你以为妈妈只是偶尔这样,但会发现这种情况越来越多。 你以为你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妈妈通过你的行为感知到你的委屈和妥协,然后愿意主动去改变自己,但她看不到你,以为你可以用一些正面的方式去消解情绪。 妈妈也可以学会,但他也没有。 这时候你的委屈可能就会变成怨恨,每天承接着这些,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这其实就是我此前跟大家说的课题混淆之后的结果,你承担了不属于你的责任,而你能做的很有限,最终你们都被困在原地。 正确的做法是,你要能深刻地认识到,妈妈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要为她自己的情绪负责。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你跟他完全没关系。 你看到妈妈不开心,感觉很不忍心,这个是你的感受。 你想让妈妈开心起来,这是你的想法和需求。 看清楚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课题。 你下面要做的就是围绕这些去展开,比如你可以安慰鼓励妈妈,可以想一些办法哄妈妈开心,这都是你可以做到的。 大家发现这两者的区别了吗? 当你混淆课题或者被迫承担他人课题的时候,你的注意力是放在他为什么这样,他想要什么,他应该怎么样,而这些很多都是你弄不清楚或者是无法干预的。 而当你分清楚你们彼此课题的时候,你的重心就会放在我此刻的感受,我想要什么,我能怎么做,而这一切都是你可以控制的。 我们还是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妈妈情绪不好,如果此刻你的感受是不忍心,那你下面做的是让妈妈开心起来。 而如果你此刻的感受是好烦心,好累,你感觉自身能量已经很低了,给不了妈妈什么正面的能量,那你就可以先跟妈妈保持距离。 然后让自己先恢复恢复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