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拒绝”如此困难? 1. 不健康的个人边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人边界是指我们建立起来的一种身体上、情感上以及精神上的界限,以此来区分什么是合理的和安全的。个人边界可以保护我们不受他人的侵犯、利用和操纵。当我们在社交关系中感到不适,意味着对方可能已经触犯到了我们的边界。而个人边界模糊的人,即使在社交关系中感到不适,也会迫于种种压力选择妥协,因为他们把别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很容易对他人的行为或是情绪负责。比如拒绝别人时,自己内心会感到非常愧疚,为了迎合别人,会放弃或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可以放弃自己原则与信念去换取别人的正面评价。 2. 被拒绝的创伤经历 既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又害怕被他人拒绝,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被拒敏感”。害怕拒绝的心理,是一种自我主观为蓝本看待他人的心理投射。被拒绝的人可能并不会受到伤害,但由于投入了自己曾被他人拒绝时的创伤体验,所以认为他人(外投射)也受不了拒绝,因而不敢拒绝别人,本质上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 3. 微妙的“面子心理” 从理论来讲,无论是国内的心理学家,还是国外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时,都把“面子心理”列在了第一位。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是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社交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即使明知对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他们依然无法拒绝,因为拒绝别人的要求,也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很没“面子”。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他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讨好他人有双重含义,一是通过讨好他人而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是功利性的;二是通过讨好他人而达成情感联盟,为自己争取宽松的生存环境,是防御性的。可见讨好他人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它的积极作用,但过分“讨好”而失去了个人边界,又会给人带来无穷烦恼。 “DEAR MAN”教你如何拒绝 辩证行为疗法(DBT)中介绍了目标效能指南,教你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这一技巧包括描述情境(Describe)、清楚表达(Express)、勇敢要求(Assert)、强化对方(Reinforce)、留心观察(Mindful)、表现自信(Appear Confident)、协商妥协(Negotiate),被称为“DEAR MAN”。 1.描述情境 忠于事实,描述当前的情境,告诉对方究竟是什么引起你的反应。比如:“大家并不熟悉,而且时间过于仓促。” 2.清楚表达 就以上所描述的情境表达你的感受和意见,不要理所当然认为自己不说别人也能懂得。比如“在这种情况下表演节目,我会感到很尴尬。” 3.勇敢要求 通过表达你的请求或拒绝来坚持你自己的主张,同样不要以为自己不说他人也能领会,对方并没有读心术。比如:“我希望可以不参加这项活动。”记得用“我想要”代替“你应该”,用“我不想要”代替“你不应该”。 4.强化对方 提前强化(奖励)对方,比如向对方说明达成你的心愿后有什么好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说明达不到目的之后的坏处。比如:“如果你同意我不参加的话,我会感到很轻松。”记得在对方遵从你的想法后给与他奖励。 5.留心观察 把焦点放在你的目标上,保持立场,集中注意力,不要脱离主题。可以再三地提出要求或拒绝,不断重复。同时忽略对方对你表达的攻击、威胁或试图改变主题等行为,忽略那些会让你分散注意力的言行举止,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我还是希望可以不参加。”6.表现自信 表现出你的效率和才能,让你的声调和身体姿态保持自信的表达,保持适度的眼神接触。不要结巴、低声下气、目光闪躲或退缩。不要说“我不太确定”这类话。 7.协商妥协 提供或者询问是否有其他解决方案,可以降低你的请求,但是需要对方提供其他方式来解决问题,聚焦在可行方案上。“如果想要拉近彼此距离,是否可以考虑举办趣味运动会?”顺势将问题转给对方,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案。 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你能够毫不犹豫地拒绝别人而不带有任何内疚感的时候,就是你快意人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