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茗是个聪明能干的女孩子,硕士研究生毕业。她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自律、自我约束能力很强,坚强、独立,因此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由于自己对自己各方面要求严格,希望自己事事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便练就了不能输、不服输的性格。 在上高中时,因未解出一道特别难的化学题而懊恼、自责,她反复问自己为什么就不会解?尽管后来以总分较高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她仍然觉得那不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从此以后,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做事情也不再果敢、决断,也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懈怠。她往往会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里特别的紧张、焦虑,不允许自己多休息。当她自己觉察到自己学习特别累了,该适当的休息一下时,她还是会让自己停下来休息或运动放松。而在这短暂的放松过程中,她又会不断的埋怨自己,觉得自己又开始躺平、摆烂了,又开始懈怠了,反复问自己怎么能够这样呢?要是这样下去,自己一定考不好的。尽管后来考好了,她也觉得那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可能只是这次运气好而已,下次一定会考不好的,于是开始恐惧、焦虑、烦躁。这样反复的来回拉扯,导致自己多年来一直情绪特别不稳定,特别容易紧张、焦虑和烦躁,也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还特别害怕别人说自己不行、不好。 成功后的自我怀疑与恐惧通常与“冒充者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有关。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即个体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内心却持续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基于运气、时机或其他外部因素,而不是自己的真实能力。 冒充者综合征的特点包括: 1、自我怀疑: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自己的成功,也难以内化这些成就,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2、恐惧失败: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可能会证实自己内心的担忧,即自己实际上并不如别人认为的那样有能力。 3、追求完美: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可能会过度努力,追求完美,这可能导致工作过劳或拖延。 4、成就隐藏:避免公开谈论自己的成就,以免被认为是自恋或自负。 冒充者综合征的根源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经历等。例如,家长的高期望、社会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或是早期经历中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导致个体形成一种内在的不安全感。 克服冒充者综合征的方法包括: 1、认知重构;2、寻求反馈;3、庆祝小胜利等。通过这些方法,个体可以逐渐建立自信,接受自己的成就,并减少自我怀疑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