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承担:虚拟的自恋游戏

在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的复杂交织中,过度承担是一种常常被忽视却影响深远的行为模式。它看似是无私奉献,实则隐藏着深层的心理动机,宛如一场虚拟的自恋游戏。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看,过度承担者往往内心渴望被认可、被需要,通过不断揽下他人的责任与事务,来构建一种“我很重要”“离了我不行”的自我认知。例如,在一个团队项目中,有人总是主动承担远超自己分内的工作,从资料收集、方案策划到具体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插手。这背后可能是对自身价值的不确定,试图用忙碌和他人的依赖来填补内心对自我认可的空缺。 这种行为在短期内或许能带来满足感,他人的赞扬、感激会像多巴胺一样刺激着大脑的奖赏中枢。但长期来看,过度承担者自身精力被过度消耗,容易陷入疲惫与焦虑。而且,当他人习惯了这种过度的付出后,一旦有所懈怠,反而可能招致不满,这对其心理又是一种打击。同时,过度承担也剥夺了他人成长与承担责任的机会,破坏了关系中的平衡。 打破这种不健康的模式,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认知。学会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责任,明白“我选择帮助”而非“我必须负责”。通过自我反思、心理辅导等方式,探索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真实认知,尝试从自身的成长、兴趣爱好等内在方面获取成就感,而非依赖外界的肯定。当能够从容地在人际关系中把握好承担的尺度,我们才能走出这场虚拟的自恋游戏,迈向真正的心理健康与成熟的人际关系。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