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完美父母还是心理学父母呢?完美父母我想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毕竟人无完人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心理学父母,根据孩子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形成积极的人格特性,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和能动性,进而实现孩子的幸福人生。 那么如何成为心理学父母呢?首先,我们从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入手,即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那就是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里社会性发展阶段,发展或需要的是什么(即矛盾冲突或发展危机),然后正性的结果和负性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下面进行具体介绍: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按年龄划分如下: 1、婴儿前期:1-1.5岁,2、婴儿后期:1.5-3岁,3、幼儿期:3-5、6岁,4、童年期:5、6岁-12岁,5、青少年期:12-18岁,6、成年早期:18-25岁,7、成年中期:25-50岁,8、成年晚期:50岁以后。 各阶段的心里社会性发展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的矛盾,如果从环境的支持中获得信任感,就会产生正性结果,即安全感增强,如果没有就会产生负性结果,即安全感弱,对他人害怕或担忧。 第二阶段是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的矛盾,如果探索收到鼓励,自我满足感就会增强,反之,就会自我怀疑,缺乏独立性。 第三阶段是主动感对内疚感的矛盾,就是喜好探索发起行动的方式,如果自己的行动或想法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或跟随,就会发展出主动感,反之,则会产生内疚感。 第四阶段是勤奋感对自卑感的矛盾,就是发展出能力胜任意识,如果自己的学习工作获得成就或成绩,并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就会激发胜任意识,反之,感到自卑,没有控制感。 第五阶段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矛盾,就是要意识到自我独立性,清晰自己的角色,如果了解自己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能与环境保持协调和谐,那么就具备了同一性,反之,就会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是亲密感对孤独感的矛盾,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如果发展的好就会获得亲密感,反之,就会产生孤独感,对和他人建立关系感到恐惧。 第七阶段是繁殖感对停滞感的矛盾,就是要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发展好就会产生对生命延续的贡献感,反之,对自己行动产生碌碌无为感。 第八阶段是自我整合对绝望感的矛盾,就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发展好就会感受生命中的成就和谐统一,反之,对生命中失去的机会感到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