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反馈,一入秋冬便容易感到不踏实,居家做事时慌慌不安,缺乏条理感,甚至怀疑自己的处事能力。这种状态并非个人能力下滑,而是身心对季节变化的典型适应反应,在秋冬季节尤为常见。 从生理机制来看,秋冬日照时长缩短,会抑制大脑血清素(调节情绪与注意力的核心神经递质)的分泌,直接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易波动;低温环境则会减少户外活动,室内空间的封闭感会放大内心的焦虑,进而打乱原本的行动节奏。心理层面,秋冬萧瑟的景致易触发潜意识里的不安,让个体在面对日常事务时,更易陷入“怕做不好”的负面预期,形成“焦虑→行动紊乱→自我怀疑”的循环。 对此,建议先接纳状态的暂时性,不必因“做不好”而苛责自己。可通过“微结构化行动”重建掌控感:将任务拆解为3-5个小步骤,每完成一步便给予自我肯定;每日保证1-2小时的室内充足光照,搭配简单的室内活动(如拉伸、整理桌面),激活身体活力;同时记录每日“小成就”,积累正向反馈,逐步打破负面循环。 秋冬的“慌与乱”是身心在提醒我们放慢节奏、给予自我关怀。当我们读懂这份信号,用温和的方式适配季节变化,便能重新找回内心的安稳与行动的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