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3岁:安全感建立期 核心目标: 帮助孩子建立“世界是安全的、我是被爱的”基本认知。 具体做法: 1.孩子因需求哭闹(非无理取闹)时,需在1-2分钟内回应,可轻声说“妈妈来了”,再去解决问题; 2.每日保证至少30分钟“专注陪伴”,陪伴时放下手机,通过眼神交流、肢体互动(如拥抱、轻拍后背)回应孩子的咿呀学语或动作; 3.短暂离开(如出门办事)时,明确告知孩子“妈妈1小时后回来陪你玩积木”,并按时兑现承诺。 禁忌: 1.对孩子的需求长期延迟回应,让孩子陷入焦虑; 2.陪伴孩子时“人在心不在”,过度依赖手机; 3.偷偷离开孩子,使其产生“被抛弃”的恐惧。 二、3-6岁:性格塑形期 核心目标: 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同时保护探索欲和自信心,学会正确表达情绪。 具体做法: 1.立规则时要具体且温和,例如孩子抢玩具时,蹲下来告诉他“玩具要轮流玩,你先玩5分钟,之后给小朋友玩,这样大家都开心”,并用计时器明确时间; 2.鼓励孩子时聚焦过程而非结果,如孩子搭积木倒塌,可说“你刚才尝试搭了10层,比上次多了3层,再试试说不定能找到更稳的方法”; 3.孩子有情绪时,先共情再引导表达,如孩子生气扔东西,先抱他说“妈妈知道你没拿到想要的玩具,很生气对不对”,等情绪平复后,再教他“生气可以说出来,但扔东西会砸到别人,我们可以用‘我很生气’来告诉妈妈”。 禁忌: 1.用“你真自私”“你真笨”等否定性语言指责孩子; 2.规则制定后随意更改,让孩子无所适从; 3.孩子哭闹时用“再哭就把你扔掉”等话语恐吓。 三、6-12岁:内驱力培养期 核心目标: 帮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培养自主意识、抗挫折能力和社交技巧。 具体做法: 1.涉及孩子的选择(如兴趣班、文具款式)时,提供2-3个选项让其自主决定,并告知“选了就要坚持,但如果中途想放弃,我们可以一起分析原因”; 2.孩子考试失利时,和他一起分析错题,制定“每天掌握1个知识点”的小计划,而非指责分数; 3.孩子遇社交困境(如“没人愿意和我玩”)时,教具体的社交方法,如“看到同学在玩跳绳,你可以说‘我能加入你们吗?我也会跳绳’”。 禁忌: 1.强迫孩子按父母意愿选择兴趣班、补习班,剥夺其自主意识; 2.用“别人都考90分,你怎么才70分”等对比性语言打压孩子自信; 3.孩子抱怨社交问题时,敷衍回应“你主动点就行”,不提供具体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