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心理学真相:焦虑型人格最显著的特点

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都居住着一位“未来的规划师”。 对于那些具有焦虑型人格特质的人来说,这位“规划师”似乎更像是一位永不疲倦的“灾难片编剧”。 我们最显著,也最耗能的一个特点:大脑把可能当现实,把未知当威胁。 这并非简单的“想太多”,它更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为了寻求虚幻“掌控感”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一种在潜意识层面,试图通过“预演最坏”来“避免最坏”的、扭曲的自我保护策略。 “把可能当现实”:一场在想象中反复上演的“实战演习” 对于焦虑型的人格来说,我们的思维,常常在“事实”与“想象”之间,失去了一条清晰的边界。 一个微小的、可能发生的负面事件,一旦进入我们的意识,便会立即被赋予极高的“权重”和“真实感”。 1、对未来的“预先定罪”: 在一次重要的考试或面试前,我们不仅仅是“担心”自己可能会考不好,我们是在内心深处,已经反复地“体验”了考砸后的那种羞愧、失望和无助。 那个“可能”的失败,在我们的脑海中,已经变成了一部高清的、循环播放的“现实纪录片”。 2、对人际的“负面预设”: 在发出一条重要的信息后,迟迟未收到回复。 我们的思维不会停留在“对方可能在忙”这种中性的可能性上,而是会迅速地滑向“他肯定是对我感到厌烦了”、“我说错话了,我们的关系要完蛋了”这种“现实”的结论。 我们将自己的“猜测”,直接当作了对方的“判决”。 3、对健康的“草木皆兵”: 身体上任何一点微小的不适,都可能被我们视为某种严重疾病的“前兆”。 我们会立即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症状,然后将那些最可怕的、概率最低的可能性,当作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实”,从而陷入巨大的恐慌。 这种“把可能当现实”的思维习惯,使得我们长期处于一种“战斗或逃跑”的应激状态。 我们的大脑,为了应对这些想象出来的“真实危机”,会持续地分泌压力荷尔蒙,让我们的身体和情绪都备受煎熬。 “把未知当威胁”: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中,寻找不存在的“安全岛” 人类天生就对“不确定性”感到不适,但焦虑型的人格,则将这种不适感,放大为一种对“未知”的深刻恐惧和敌意。 1、对“变化”的抗拒: 无论是换工作、搬家,还是进入一段新的关系,这些充满了“未知”的人生变化,对我们来说,都像是一场需要鼓足巨大勇气的“冒险”。 我们宁愿守在一个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至少是“熟悉”和“可分析”的旧有模式里,也不愿去面对那个可能更好、但也可能更糟的“未知”。 2、对“模糊”的无法容忍: 我们需要清晰的规则,明确的答案,百分之百的保证。人际关系中的“模糊地带”,工作任务中的“弹性空间”,都可能让我们感到极度的不安。 我们会试图通过反复的询问、过度的确认,来消除所有的“模糊”,将一切都纳入自己可以理解和掌控的“已知”范畴。 3、对“信任”的艰难建立: 因为“未知”等于“威胁”,所以,我们很难轻易地去“信任”一个不熟悉的人,或者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我们需要大量的“证据”来证明对方是“安全”的,未来是“可控”的,而这种对“证据”的苛求,本身就使得信任难以建立。 这种“把未知当威胁”的思维定势,使得我们的世界观,从根本上就是建立在一种“防御”和“规避”的基调之上的。 从“预演灾难”到“拥抱可能”:一条重塑现实的道路 要走出这个由“可能”和“未知”所构建的“焦虑牢笼”,关键在于进行一场深刻的“认知重塑”,学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与“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共舞。 1、区分“想法”与“事实”,为“可能性”松绑: 这是最核心的一步。 你需要反复地对自己进行训练,识别出哪些是“我头脑中的一个想法”,哪些是“现实世界中已经发生的事实”。 当一个让你焦虑的念头出现时,给它贴上一个标签:“哦,这只是一个‘担忧的想法’,它不等于现实。” 这种“认知脱钩”,能让你与那些灾难化的“可能性”之间,拉开一个安全的距离。 2、从“寻求确定性”转向“提升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放弃那个“掌控一切”的幻想,转而将你的精力,投入到提升自己“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上。 这包括学习情绪调节的技巧,建立支持性的社交网络,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等。 你要相信,即使未来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你也拥有着比你想象中更多的资源和韧性去应对它。 安全感,不来自于对未来的“预知”,而来自于对自身“应对能力”的信任。 3、将“未知”重新定义为“可能性”与“探索”: 尝试用一种更中性、甚至更积极的眼光,来看待“未知”。 未知,不仅意味着风险,更意味着机会、成长和新的体验。 培养你的好奇心,在一些低风险的领域,有意识地去尝试一些“未知”的事物,比如走一条新的路回家,读一本你从未接触过的类型的书,或者与一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交谈。 4、用“建设性的行动”替代“破坏性的想象”: 当焦虑和胡思乱想袭来时,不要沉溺其中,而是立刻去做一些具体的、有建设性的事情。 行动,能够将你的注意力从虚幻的“内心剧场”,拉回到坚实的“外部现实”。 每一次具体的行动,每一次微小的成功,都在为你注入真实的掌控感,从而削弱那些基于想象的恐惧。 5、练习“活在当下”,感受此刻的“真实”: 通过正念等方式,将你的感官完全地锚定在此时此刻。 去感受你呼吸的起伏,去聆听周围的声音,去品味口中的食物。 当你全然地活在当下时,你会发现,大多数时候,当下本身是安全的,并没有那么多需要担忧的“可能”和需要防御的“威胁”。 你的世界,是你选择看到的样子。 焦虑型人格的困境,不在于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可能性”,而在于我们只选择性地看到了那些最坏的“可能性”,并将其误认为是唯一的“现实”。 当我们开始学会区分“想法”与“事实”,当我们敢于拥抱“未知”所带来的无限可能,当我们选择用“行动”来替代“担忧”时,我们便是在为自己的大脑进行“重启”。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这份勇气与智慧——敢于在不确定性中勇敢生活,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任何一种风景,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