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阿哲在一起时,我总觉得“爱就是把他放在第一位”。他随口说喜欢吃老城区的生煎包,我早上6点起床坐公交去买,怕凉了揣在羽绒服里,到公司时包子还是热的,我的手却冻得通红;他加班到11点,我明明第二天要早起开会,也熬着夜等他电话,结果自己顶着黑眼圈改方案,被领导批评“不够专注”。 可他好像并不领情。有次他生日,我攒了两个月工资买了他念叨很久的耳机,他却皱着眉说“你怎么又乱花钱”;我记得他所有喜好,他却连我不吃香菜都忘了,点外卖时总加香菜。后来我们经常吵架,他说“你能不能别总围着我转,我压力很大”,我委屈得掉眼泪:“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还不满意?” 分手后有段时间,我总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直到有天在书店翻到一本讲“情感勒索”的书,里面说“过度付出的本质,是把‘被爱’的希望绑在对方身上,用‘我为你做了这么多’绑架关系”。我突然想起,每次为他做事时,心里其实藏着一个声音:“你看我对你这么好,你一定不能离开我。” 原来我从来没问过他真正需要什么,只是在满足自己“怕被抛弃”的安全感。 去年秋天认识了现在的男友老周,我试着改改自己的“付出型习惯”。第一次约会他说“想去爬山”,我没像以前那样立刻答应,而是说“我膝盖不太好,要不我们去湖边散步吧?你不是喜欢拍照吗,那里日落特别出片。” 他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好啊,听你的”。那天我们在湖边走了很久,他拍了很多照片,我也晒到了太阳,两个人都很放松。 后来我们有了个“需求交换本”:每周日晚上,各自写3个“这周想让对方陪自己做的小事”。他写过“一起拼乐高”“听我讲新买的相机”,我写过“想让你陪我看部老电影”“帮我挑双舒服的通勤鞋”。遇到意见不一样时,就用“我需要…你需要…我们试试…”的句式聊。比如他想去看球赛,我想看展览,我们就商量“今天先看球赛,中场休息时你陪我刷10分钟展览照片,下次展览我陪你去”。 现在我终于明白,好的关系不是“我为你牺牲多少”,而是“我们都能在这段关系里得到想要的”。就像老周前几天说的:“跟你在一起,我不用假装喜欢逛街,你也不用硬撑着看球赛,这样挺好的。” 是啊,不用委屈自己的“好”,才是真的对两个人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