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闭合需求(总是焦虑的人,要锻炼这种逆天的心态)

你有没有被焦虑困住过?明天要做重要汇报,今天就反复想万一忘词、听众不认可,越想越紧张;刚交项目方案,每隔半小时刷邮箱,担心领导觉得不好、要重做;周末计划出去玩,提前两天纠结天气变不变、会不会堵车”、最后觉得 “不如在家省心”。你总为不确定的事焦虑,盼着所有事有明确结果,一旦偏离预期就恐慌。其实不是你 “胆小”“想太多”,是 “认知闭合需求” 在影响 —— 过度追求确定性,反而被焦虑绑架。 01 什么是认知闭合需求?认知闭合需求由心理学家阿纳托尔・佩雷菲特提出,经丹尼尔・韦伯斯特完善的理论,核心是:人面对模糊、不确定的信息或情境时,会迫切想找到明确答案,结束不确定状态,从而获得安全感、减少焦虑。简单说,它像 “给问题找答案” 的冲动,没确定的事像心里悬着石头,只有得到结果才安心。比如考试后立刻对答案,哪怕错了难过,也比 “不知道考得怎样” 舒服;跟朋友闹矛盾,反复想 “他是不是生气”,甚至主动问 “没事吧”,得到 “没事” 才放心。认知闭合需求本身有益,能帮人快速决策、减少犹豫,比如面对多个工作 offer,能尽快对比选好;但过强就会变成 “过度追求确定性”—— 容不得一点风险,引发严重焦虑,影响生活。比如有人怕出门遇意外就少出门,怕投资亏损就不敢理财,慢慢限制自己,焦虑更重。 02 为什么我们会对“不确定”焦虑认知闭合需求过强让人焦虑,是3个心理学机制在起作用:1、人天生怕失控,主动规避不确定性人天生怕失控——不确定意味着 “无法掌控结果”,会激活大脑的威胁预警系统,引发焦虑。比如不知道汇报顺不顺利,会觉得结果不在掌控中;不知道领导对方案的看法,会觉得成果可能不被认可,都容易焦虑。认知闭合需求过强的人,对失控感耐受度更低,需要靠确定结果” 确认 “能掌控局面”,一旦不确定就焦虑。比如有人做计划列得极细,一旦环节出意外(如堵车迟到),就烦躁 “计划全乱了,没法掌控”。2、信息缺口效应,不确定让人惦记心理学家乔治・洛温斯坦的 “信息缺口效应” 指出,人知道自己缺某类信息时,会有强烈 “想知道” 的欲望,让人一直惦记,没法专注其他事,进而焦虑。比如交方案后,惦记 “领导怎么想”,没法做其他工作;跟朋友闹矛盾,想 “他是不是还生气”,没法安心做事。这类人对 “信息缺口” 容忍度低,没法接受 “不知道”,必须尽快补全信息,否则一直困扰。比如发消息没及时收到回复,就反复看手机,甚至想 “是不是说错话”,直到收到回复才放下,过程很耗精力。3、负面预期偏差,不确定时想坏结果不确定时,认知闭合需求过强的人易陷入 “负面预期偏差”, 不自觉往坏方向想,比如汇报前想肯定忘词、会搞砸,交方案后想 “领导觉得不好”、“要重做”。这种偏差会放大焦虑,形成 “越不确定→越想坏结果→越焦虑” 的循环。心理学研究发现,这本质是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提前想坏结果,降低真出问题时的落差,但反而让焦虑提前来,影响情绪。比如提前想汇报会搞砸,虽做好接受坏结果的准备,却从提前就焦虑,影响汇报发挥。 03 追求确定性,需要付出代价很多人觉得 “追求确定能减焦虑”,但过度追求会付出代价,甚至让焦虑更重。一味追求确定性,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代价呢?第一个代价是 “错过机会”。很多机会带不确定性,比如新工作有发展但可能不适应,创业可能成功也可能 “失败”。这类人怕风险,会放弃机会,比如怕不适应新环境拒好工作,怕失败不敢创业,最后停在原地,错过成长。第二个代价是 “过度耗精力”。为求确定,会花大量精力控结果,比如汇报前反复排练几十遍防出错,做计划反复查细节防意外。过度控制耗时间精力,让人累,反而更焦虑。比如为确保周末出去玩顺利,提前两天查天气、路线、停车场,还反复跟朋友确认时间,最后计划成了,却累得没心情玩。第三个代价是 “无法接受变化”。生活本就多不确定,堵车、天气变、突发状况都正常。但这类人没法接受,计划一乱就焦虑烦躁,甚至怕变化不敢尝试新事。比如怕 “旅行出意外” 就少出门,怕 “新爱好学不好” 就不尝试,生活变单调。 04 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事情“悬而未决”认知闭合需求过强的焦虑能调整,这四个方法有效:(1)接受不确定性是常态,接受事情“悬而未决”要明白,生活大多事不确定 —— 汇报可能顺也可能不顺,方案可能被认可也可能要改,朋友可能生气也可能没在意。这些是常态,告诉自己 “不确定正常,不是所有事都要有结果、能掌控”。比如汇报前别想必须顺畅,而是想顺畅最好,有点小失误也没关系,尽力就好;交方案后别想必须被认可,去想领导有反馈就改,没反馈先做其他,不用惦记。减少执念,能降对不确定的恐惧。(2)用 “小尝试” 锻炼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度没法一下子接受大的不确定,就从小尝试开始练。比如以前不敢试新餐厅怕 “不好吃”,就选家评价好的,告诉自己 “不好吃也只是一顿饭”;以前发消息等立刻回复,现在发完先做其他事,1小时后再看手机,慢慢习惯,不立刻得回复”。小尝试会让人发现 “不确定也没太坏的后果”“暂时不知道结果也能专注其他事”。试多了,耐受度会提高,焦虑减少。(2)转移注意力,别盯不确定的事被不确定的事困扰时,转注意力做能专注的事,比如看书、做饭、运动半小时。行动是减少焦虑最好的办法,专注其他事能暂时放下惦记,减焦虑消耗。比如交方案后别刷邮箱,去做其他工作或看喜欢的剧;汇报前别想 “会不会搞砸”,去整理资料或跟同事聊天。转移注意力不是逃,是给大脑缓冲,避免被焦虑占满。(3)调整预期,接受不完美的结果这类人对结果预期高,盼汇报完美、方案一次过、所有事按计划走。但不完美才是常态,要调整预期,接受结果可能不完美,比如允许汇报有一两个小失误,方案改一两次。这样结果不如预期,也不会太焦虑。比如汇报前告诉自己讲清核心就好,忘词能圆回来就行;交方案前想 “可能要改,领导提意见就改,正常”。调整预期后,对不确定结果的恐惧会减,焦虑也轻。 05 这里是总结总为不确定焦虑,不是你胆小、想太多,是认知闭合需求过强,对确定有过度执念。但生活本就多不确定,过度求确定,会错过机会、耗自己、陷更深焦虑。真正强的心态,不是掌控所有结果,而是能接受不确定,应对不完美。记住这三句话:不确定性不是威胁,是生活常态,接受它,才能减焦虑;不用求 “所有事都确定”,能在不确定中从容,才是真的强;焦虑不是因 “不确“没法接受不确定”,调心态,才能活得轻松。如果你有这个毛病,可以慢慢调整认知闭合需求,不被求确定的执念绑住,在不确定的生活里找到从容。毕竟,生活的精彩,常藏在那些 “不确定的可能” 里。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