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伴侣冷战的第五天,我坐在沙发上翻着我们的合照,越看越委屈。起因是他出差回来忘了给我带承诺过的特产,我觉得他心里没我,于是选择沉默;他哄了两句见我没反应,也没了耐心,转身回了卧室。这五天里,我们共用一个冰箱,却像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我偷偷翻他的朋友圈,猜他是不是生我气了,而他后来坦言,他以为我是不想原谅他,越哄越有压力。 其实这种“用沉默对抗矛盾”的模式,我们已经重复过很多次。直到看到心理学上的“需求表达偏差”,我才恍然大悟:亲密关系中的沉默,从来不是“冷战”,而是“渴望被理解却不愿低头”的笨拙表达。你以为沉默是在提醒对方重视你,对方却觉得是你在拒绝沟通;你等着他猜透你的心思,他却困在“不知道哪里错了”的迷茫里,最后小矛盾熬成大隔阂。 现在我们约定了“情绪止损规则”:只要冷战超过1小时,就由先冷静下来的一方主动说一句“我们聊聊吧”。沟通时不用“你总是忘了”“你根本不在乎”,而是换成“你没带特产的时候,我有点失落,因为我期待了很久”。上周他忘了我们的约定晚餐,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沉默,而是直接说出了感受,他立刻道歉并补订了我爱吃的餐厅。原来好的关系不是“心有灵犀”,而是愿意放下所谓的“面子”,坦诚地说出心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