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青春期的孩子——与孩子共情

青春期的孩子像一株悄悄拔节的禾苗,既渴望,也有迷茫的烦恼。 繁重的学业、变少的户外活动、压缩的自我空间,再加上父母老师的期待,让他们常常感到喘不过气。 此时,生硬的道理和严厉的指责只会推开孩子,唯有共情,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成为陪伴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的“金钥匙”。 共情是读懂孩子疲惫的眼睛。当孩子周末吐槽“过得好累”,当毕业班的他们感慨没有双休,当课堂上的他们忍不住犯困,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有什么”,而要像那位老师一样,轻声说一句“老师知道你们不容易”。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传递出“我懂你”的温暖。孩子的疲惫不是矫情,而是身心俱疲的真实写照,认可他们的感受,才能让他们紧绷的神经得到一丝舒缓。 共情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可能因为一门学科薄弱就产生厌学心理,甚至讨厌老师、抵制学习。 这时,父母和老师别急着批评指责,更不能给孩子贴“差生”的标签。不妨坐下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告诉孩子“讨厌这门课很正常”“遇到瓶颈谁都会烦”,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才能引导他们慢慢走出困境,重新建立对学习的信心。 共情是给孩子表达的空间。孩子有自己的理想、梦想,也有学习上的压力和同学间的小矛盾。放学后在校园长椅上晒太阳、和同学聊聊天,周末和父母喝早茶、去喜欢的书店逛逛,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小事,却是孩子释放压力、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父母和老师要学会放手,给孩子足够的自我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倾诉、发呆、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共情。 共情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带着理解的引导。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指挥官”,而是“同行者”。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共情让我们先站在他们的角度感受痛苦,再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孩子犯错时,共情让我们先理解他们的初衷,再耐心指出问题所在。这种带着温度的引导,远比冰冷的命令更有力量。 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牵着一只风筝散步,既要给他们飞翔的自由,也要懂得适时收线。 共情就是那根柔软却坚韧的线,连接着父母老师与孩子的心灵。它让孩子知道,无论自己多么迷茫、多么疲惫,身后都有关心和支持。 愿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拿起共情这把“金钥匙”,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陪伴他们在青春期的风雨中,稳稳地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