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我在网上看到一些人,被分手后活得特别拧巴,有的整天以泪洗面,沉浸在旧日情景里走不出来,有的恨不得把对方踩到泥里去,天天想着怎么报复。 看到这些,心里总是有些不解,感情走到尽头,难道真的只有这些出路吗? 其实,放下一段感情,最好的办法真的不是无休止的争吵和苦苦追问。 有些时候,停止那些看似有用的行动,反而能给你带来更大的解脱。 这些行为,只会让你越陷越深,耗尽自己的精气神。 第一、停止争吵 两个人吵架的时候,是不是常常觉得对方怎么看都刺眼,说的话句句扎心? 心理学里讲“指责型相处模式”,在这种模式里,一个人总是看不惯另一个人,嫌弃这个,嫌弃那个,总喜欢指指点点。 就算对方照做了,也很少得到肯定,一旦做不好,就是一顿骂。时间久了,另一方就会觉得压抑、厌倦,什么也不想说,关系自然就坏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想去争吵、去指责,是因为我们自己心里头也有一些不舒服的东西。 比如愤怒、怨恨、害怕或者脆弱,但我们不想承认,就把它“扔”给外面的人,或者“扔”到曾经爱过的人身上。 争吵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只是把问题放大了。 心理学里的“破窗效应”,说的是,如果一扇窗户破了没人管,那很快就会有更多窗户被打破。 感情破裂了,如果还不停地争吵,就像不断地打破自己的心窗,只会让情况更糟。 你也许觉得自己是在倾诉,但可能是在给别人提供攻击你的把柄。 没有人喜欢和一个总是散发负能量的人在一起,过度的抱怨和争吵,只会让人心生厌烦。 所以,别再把自己的伤疤和不幸暴露给别人看,也别再把那些负面情绪往外扔,那是自己内心的事,得自己去面对。 第二、放下追问 分手后,很多人会陷进去,反复琢磨过去的点滴,一遍遍地想:“他为什么会这样?”“我到底哪里做错了?”“我们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这种没完没了的胡思乱想,就像心理学上说的“反刍思维”。 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会突然闯进脑海,不挑时间不挑地点,你根本控制不了;另一个是,它只关注痛苦的原因和结果,却不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 这些事本该翻篇了,却还在里面转圈圈,怎么也走不出来。 反刍思维,一点点吸食你的精气神,让你疲惫不堪,根本无法过上眼前的日子。 三、收回目光 分手后,我们常常会特别在意别人,尤其是前任或共同的朋友,他们会怎么看自己。 会害怕自己是不是表现不好,是不是被嫌弃,是不是很丢脸。 这就像心理学里说的“聚光灯效应”,我们总是高估别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的关注度。 你可能觉得,你出门没化妆,所有人都盯着你看,其实大家各自忙各自的,根本没人注意。 我们总觉得别人很在意我们,但真相是,你更在意别人。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只会给自己增加很多没必要的内心戏。 杨绛先生曾说:“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更不要低估人性逐利的规则。” 意思就是,人与人相处,最好是保持平等,但也得有界限。你不需要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更不需要为了一个已经结束的关系去证明什么。 当你停止去争吵,停止去追问,也停止去过度在意别人怎么看你时,你就能把更多的目光收回来,放到自己身上。 四、好好爱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无助,觉得走不出来,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被某些模式操控。 心理学上有个词“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感,会把眼前的困境放大,让我们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没用,所以干脆放弃。 一个人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后来又遭遇不幸,即使真有爱她的人出现,她也适应不了,因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 要跳出这个牢笼,首先要建立自信。不要给自己贴上“我不行”“我不配”的负面标签。 遇到挫折,不是去自责,而是跟自己说:“没关系,这次总结经验,重新来过!” 平时多看看自己微小的成功和进步,而不是总盯着失败。告诉自己:“我行,我可以,我值得!” 爱自己,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切切实实地做一些事情。 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接受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有焦虑、害怕、愤怒,也能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所以说,放下一段感情,真正的手段不是去和对方纠缠不清,不是去追问一个得不到的答案,也不是去在意别人的看法。 把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好好爱自己。 当你把自己照顾好了,内心强大了,新的生活自然会向你走来。 这不是逃避,是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