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消耗性关系里,我们迟迟离不开?

为何消耗性关系里,我们迟迟离不开? 在亲密关系中,不少人深陷彼此消耗的困境,明明痛苦不堪,却始终难以抽身。这背后并非单纯的“舍不得”,而是多重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是“相爱相杀”的幼稚绑定。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对痛苦关系的执着,源于无意识的受虐需求。这种关系本质是未成熟的情感模式,靠矛盾与痛苦维系连接,越虐越纠缠,形成难以挣脱的情感闭环,也就是常说的“相爱相杀”。 其次,隐性的优越感在作祟。不愿离开的核心动力,可能是对道德或权力优越感的执念。比如潜意识里认为“我能包容这样的他,说明我更善良、更强大”,这种隐藏的心理满足感,让人们在糟糕的关系中不愿松手,却很少察觉这份优越感的存在。 再者,自卑与自我怀疑筑起枷锁。很多人深陷消耗关系,是因为害怕“离开后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对自身价值缺乏信心。更有甚者,会通过贬低对方来逃避自我否定,却忽略了一个扎心的现实:若对方真的一无是处,与他纠缠的自己,又在认同什么?这种无意识的自我捆绑,让关系陷入进退两难。 同时,对“被抛弃”的深度恐惧让人妥协。对部分人而言,分开不只是结束一段关系,更是重现“被抛弃”的创伤体验。这种恐惧感极具毁灭性,甚至让人觉得威胁到自身存在,于是宁肯在消耗中煎熬,也不愿面对分离带来的痛苦,甚至会用纠缠的方式阻止对方离开。 最后,“拯救者”角色绑定自我价值。有些人在关系中始终扮演拯救者,将“拯救对方”视为自我价值的核心。一旦离开,就意味着失去这一身份,陷入“我是谁”的迷茫,为了维持自我认同,只能继续留在消耗关系中。 其实,关系的本质是双向价值交换,而非单方面消耗或拯救。看清这些隐藏的心理动因,才能真正挣脱束缚,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