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家长说“孩子莫名发脾气,哄也哄不好”,其实孩子哭闹、顶嘴、沉默,从来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只能靠情绪“喊救命”。读懂情绪背后的需求,比单纯制止情绪更重要。 比如孩子玩具被抢后大哭,别急着说“别哭了,再买一个”,他哭的不是玩具没了,而是“我的东西被拿走,我很委屈,也很无助”。这时蹲下来抱他说“玩具被抢,你肯定特别难过”,先接住情绪,再问“要不要一起想想,怎么跟小朋友要回来”,孩子才会慢慢平静。 还有孩子写作业坐不住、发脾气,可能不是“不爱学习”,而是“这道题太难,我不会做,怕你说我笨”,或是“坐了好久,我累了想动一动”。别先批评“你怎么这么不专心”,试着问“是不是遇到不会的题,有点着急呀”,先拆穿情绪背后的小心思,孩子才愿意说出真实想法。 孩子的情绪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没被满足的需求——可能是需要被关注,可能是需要被认可,也可能是需要一点自主空间。不用每次都立刻解决问题,先做到“看见情绪、读懂需求”,孩子就会觉得“爸妈懂我”,情绪自然会慢慢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