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应该”,成为孩子的“必须” 许多父母对孩子怀有深切的期盼,但这些期盼常常以“你应该……”的句式出现:你应该考上好大学,你应该多才多艺,你应该懂事听话。这些“应该”源自父母的爱与经验,却在无形中给孩子带去巨大的压力,并阻碍了他们发展出自我认同和内在驱动力。 一、“应该”如何消磨孩子的内在动力 阿德勒学派认为,人的行为都具有目的性,核心目的是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当孩子被父母的“应该”所驱使时,他们的行为目的就变成了**“取悦父母”和“避免惩罚”**,这是一种外部驱动力。他们不再是为自己而学习、为自己而努力,而是为父母的期待而活。这种被动模式,长期下来会消磨掉孩子内在的好奇心和对自主成就的渴望,一旦外部压力撤销,他们就容易失去方向。 二、把“必须”变回“选择”的智慧 父母要做的,不是放弃引导,而是将自己的期待从孩子的“必须”变成一种可以被孩子选择和内化的价值。例如,与其说“你应该现在就去学习”,不如尝试分享“学习能带给你什么”,或者“我看到你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你计划如何实现它?”这种对话方式,将学习的责任和选择权交回到孩子手中。它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三、成为孩子的“指南针”,而非“方向盘” 父母的角色更应该像一个指南针:提供方向和必要的支持,帮助孩子校准目标,而不是一个方向盘:直接操控孩子前进的每一个轨迹。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和个体意志,是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选择被尊重,自己的努力被看见时,他们才能真正发展出自我价值感和掌控感。这种内在的确定性,才是孩子未来应对挑战时最强大的心理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