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内耗?

判断自己是否内耗,核心看心理消耗”是否大于“实际行动,可从以下4个高频表现快速自查,符合2个及以上,大概率正处于内耗状态: 1. 反复纠结“未发生/已过去的事”,却没行动 - 对未发生的事过度焦虑:比如明天要开会,提前几小时反复想“会不会说错话”“别人怎么看我”,越想越紧张,却没花1分钟准备发言提纲; - 对已过去的事钻牛角尖:比如上周跟同事争执,至今每天复盘“当时该说XX就好了”“是不是得罪对方了”,反复自责,却没实际解决问题(如主动沟通)。 2. 自我否定成习惯,总放大“缺点”忽略“事实” - 用“负面标签”定义自己:比如一次工作失误,就认定“我真没用,什么都做不好”,完全忽略过去多次顺利完成任务的经历; - 做决策前先“预设失败”:比如想尝试新技能,第一反应是“我肯定学不会”“万一搞砸了很丢人”,还没开始就被自我怀疑劝退。 3. 看似“忙”,实则“没推进核心事” - 用“假性忙碌”逃避核心问题:比如该写报告时,先花1小时整理桌面、刷5分钟手机“找灵感”,半天过去报告只写了标题,心里却更焦虑——看似没闲着,实则在“躲着真正该做的事”; - 被“无关小事”消耗精力:比如纠结“今天穿哪件衣服”“外卖点哪家”半小时,选完又后悔,导致真正重要的事(如学习、工作)没时间做。 4. 情绪低落、疲惫,却没“具体原因” - 明明没做重活,却总觉得“身心俱疲”:比如周末在家躺了一天,没出门没干活,却依然觉得累,甚至比上班还累——这种累不是身体疲劳,是心理反复内耗导致的“精神透支”; - 容易因小事烦躁:比如别人随口一句话、一点小失误,就忍不住在心里反复琢磨“是不是针对我”“怎么这么不负责”,情绪容易被小事牵着走,很难平静。 如果发现自己有这些表现,不用焦虑——内耗本质是“心理过度活跃”,只要意识到它的存在,下一步就能针对性调整(比如用之前说的“最小行动法”打破纠结)。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